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陳利春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併發症,有些是該手術所特有的,而有些是在任何老年人的大手術後都會出現的。神經麻痺、關節積血腫脹、深靜脈血栓形成、肺動脈血栓栓塞發生在手術後早期。假體鬆動、假體斷裂、骨溶解是晚期併發症,一般發生在初次手術成功後數年內。感染、脫位以及假體周圍的骨折,可以根據情況不同,可以發生在術後的早期或者晚期,以及其他時期。

  神經損傷

  坐骨神經、股神經、腓神經的神經損傷,可以是因為手術時器械的直接外傷,或下肢的牽引,或軟組織牽開器械的壓迫,手術肢體位置的調整,以及手術後肢體延長,也可以因為骨水泥熱灼傷或壓迫引起損傷。根據報道,首次髖關節置換是神經損傷的發生率大概在0.7%~3.5%。Amstutz報道,翻修手術神經損傷率會增高到7.5%。

  1、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損傷的處理

  出現坐骨神經和腓總神經損傷的病人應該將其足部固定,踝關節背伸位,以預防發生固定性的馬蹄足畸形。儘管神經功能完全恢復並不多見,但大多數患者總能恢復一部分功能。運動功能尚存且住院期間有部分恢復的,表示預後良好,很少需要坐骨神經檢查。如果6周後沒有恢復,或懷疑有骨水泥或穿過髖臼的螺釘壓迫坐骨神經時,可以考慮探查神經手術。髖臼的CT掃描有助於顯示造成神經損傷的位置。

  2、股神經損傷的處理

  股神經損傷比較少見,術後早期容易被忽略。股神經位於關節囊的前面,僅有髂腰肌和肌腱與關節囊相隔。它可以被置於髂腰肌前方的牽開器所損傷,也可以在切除前髖關節的前方關節囊時或牽開股骨磨銼髖臼時造成損傷。另外,嚴重的髖關節屈曲攣縮矯正後,也可能出現股神經的牽拉麻痺。

  股神經損傷恢復的預後相對於坐骨神經來說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如果股神經被嵌壓在突出的骨水泥中,那麼它的預後不良。如果股四頭肌的力量比較弱,可以戴膝關節支具來保護膝關節,防止在行走時膝關節打軟和摔倒。

  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一)臨床表現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可以造成靜脈損傷、靜脈血流緩慢及血液的高凝狀態,使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將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生率。國內呂厚山教授等1997年首先報道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未預防組DVT發生率約為40%,近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17%。餘楠生等報道,2001~2005年髖關節置換術後經過抗凝預防,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仍可達到20.6%。

  有50%~80%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沒有臨床症狀和臨床表現,但是由於它會併發致命性的肺動脈栓塞,以及遠期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造成很大的危害。及時發現和治療有賴於對疾病狀態的早期發現和正確的診斷。

  深靜脈血栓形成一般都比較起病比較急,患肢會腫脹、發硬、疼痛,活動後會加重,血栓的部位壓痛,沿血管可以捫及條索狀物,血栓遠端肢體或整個肢體腫脹,面板呈現出青紫色,皮溫降低,足背、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甚至會出現靜脈性的壞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靜脈的時候,雙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水腫。

  (二)輔助檢查

  血栓發生在小腿肌肉靜脈叢時,Homan徵(直腿伸踝試驗)以及Neuhof徵(壓迫腓腸肌試驗)陽性。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輔助檢查,包括加壓超聲成像、彩色多普勒超聲、放射性核素血管掃描檢查、螺旋CT的靜脈造影、靜脈造影X光透視、血液中的D-二聚體的檢測等。其中靜脈造影是確診的“金標準”,但這種檢查是有創的檢查,而且花費的費用比較高。螺旋CT靜脈造影是近些年出現的新的檢查確診方法,可以同時檢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靜脈的情況。

  DVT脫落後會經過右房室,導致相應直徑的肺動脈分支栓塞,肺動脈栓塞發生後可以有症狀,也可以沒有症狀,少數可發展為致死性的肺動脈栓塞。胸膜炎樣胸痛是肺動脈栓塞最常見的症狀,往往突然發作,而且迅速出現進行性的呼吸功能,因為肺動脈分支受阻,肺部供血不足,造成通氣供血比例失調,嚴重會導致患者的暈厥,甚至休克。

  胸部X光片常見雙肺紋理分佈不均、肺動脈段膨隆、肺梗死、右側的房室增大以及胸膜滲出,但是這些並不是肺動脈栓塞的特異性表現。血氣分析常常有低氧血癥的表現,心電圖可有右心室負荷過重的表現,即三導聯出現倒置的Q波。放射性核素肺掃描檢查表現肺的通氣和血流比的異常。螺旋CT肺動脈造影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非常高,可以達到95%,成為最近臨床上急性肺動脈栓塞的一線篩選方法。另外,還有肺血管造影、超聲心動圖以及血漿D-二聚體檢測等。

  (三)常規預防措施

  1、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動脈栓塞的基本措施有術中避免靜脈損傷,術後鼓勵患者儘快開始足、趾的主動活動,並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提高肺部的通氣量,儘可能早期離床活動。

  2、機械性預防措施包括: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以及逐級加壓彈力襪。臨床試驗中,抗拴藥物的療效優於非藥物預防措施,因此不建議單獨使用非藥物預防。

  3、藥物預防治療措施目前臨床常用有3種方法:

  (1)術前12小時或手術後12~24小時(硬膜外導管拔出後2~4小時)開始進行皮下注射常規劑量低分子肝素,或手術4~6小時開始給予常規劑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規劑量。

  (2)戊聚糖鈉2.5mg,術後6~8小時開始應用。

  (3)術前或術後當晚應用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雙香豆素類的抗凝藥物,用藥劑量需要做監測,維持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在2.0~2.5,不要超過3.0。上述任何一種抗凝方法的用藥時間一般不少於7~10天,不推薦聯合用藥。

  一旦手術後患者出現DVT,應立即請相關科室會診,及時給予治療劑量的抗凝藥物,並應注意預防血栓脫落髮生PTE

  感染

  (一)病因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術後感染通常是災難性的。在帶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感染率較高且難以根治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細菌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生物膜中生長所造成的,這種生物膜被固定在金屬表面,阻隔了機體的防禦系統和抗生素,不容易殺滅這些細菌,所以有時嚴重的感染時需要把假體取出,才能把感染灶徹底的清除。

  (二)預防

  嚴格手術操作和手術室環境對預防感染至關重要。建議使用防水的手術衣和治療巾,進行鋪單,建議戴雙層的手套。手術中輕柔地夾持組織,儘量縮小死腔,並減少血腫的形成尤其重要。通過限制經過手術間的走動,應用層流手術間以及手術者穿戴封閉式的排氣手術衣來進一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處理。

  減少圍手術期感染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術前常規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一般在切皮開刀之前的半小時就應該給予二代頭孢類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大部分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感染是由革蘭陽性球菌引起的,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雖然這些細菌引起感染的發生率大致維持穩定,但它們的毒性是越來越大。對甲氧西林耐藥,在許多醫療中心已經非常常見。 葡萄球菌合成多糖蛋白複合物的能力,目前被認為是高毒力的標記。然而感染的總體發生率並不高,因此常規預防性應用除頭孢類和半合成青黴素以外的抗生素似乎並不合格。

  革蘭陰性菌感染常見於血源性感染,尤其是源於泌尿道的感染。混合性感染一般見於竇道開放後的多重感染。手術後早期出現不明原因的寒顫、高熱(連續三天超過38.5度)、傷口區域性紅腫、疼痛、壓痛,區域性皮溫增高,都應高度考慮警惕手術後感染的可能性。

  (三)處理

  術後早期感染髮生後的處理原則:留取標本做細菌培養和抗生素藥敏試驗,指導調整抗生素的應用;如果僅僅是淺表的感染,切忌行關節穿刺,以免汙染關節深部,應儘早在手術室,嚴格無菌條件下,逐層地進行探查,對感染壞死組織進行清理;如果感染確實是表淺性的,可用大量含抗生素的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傷口,放置負壓引流裝置,鬆鬆地間斷縫合傷口。

  如果感染已經擴散至關節腔,用含抗生素的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傷口後,清除所有的壞死、肉芽組織,而且關節必須脫位以使清創更為徹底,其襯墊應該取下以清除介面上的肉芽組織,甚至有時要更換髖臼的聚乙烯襯,以及股骨柄上的人工股骨頭,無論是陶瓷的亦或是金屬性的。

  假體的穩定性應該仔細進行測試,只有沒有鬆動表現的假體才能允許原位保留,反覆取留取液體組織進行培養和送病理檢查。傷口中可以放入抗生素鏈珠,以使區域性維持有高濃度的抗生素。但抗生素鏈珠在傷口中放置的時間不能超過2周,否則因為有纖維組織長入而難以取出。另外,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來確定合適的抗生素。

  根據傷口癒合情況,靜脈給藥4~6周。此後如臨床上仍有需要,可以改為口服的抗生素。對病情的預後發展必須提高警惕,因為即使感染被早期確認,也立即開始適當的治療,致病菌對所選抗生素敏感,感染仍往往難以徹底的控制和清除。那時,關節進行引流、假體、骨水泥取出將在所難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