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副主任醫師 張煒

 在心理治療室裡經常看到這樣的家庭:完美和諧的家庭——先生事業成功,彬彬有禮;妻子溫柔賢淑,衣著得體;可是孩子就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多的就是——不上學。
  這個時候,在心理治療室裡就會上演這樣的劇情:父母親輪流溫和的對孩子講道理!這些道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而毫無例外的,孩子不會聽!
  當然也不會反駁,只是悶著頭,不吭聲。這個時候,父母會強行抑制自己的怒氣,轉頭尋求我的支援,他們極其委屈,極其無助:“醫生,所以的道理都對她說了,所有能做的我們都做了,可她還是這個樣子,我們能怎麼辦?”一句話生生把孩子打入不忠不孝無可救藥的無底的深淵,而父母顯得完全沒有責任!
  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其實只是家庭的代罪羔羊!孩子的問題究其原因,是來自於兩個不會爭吵的父母!
  兩個成年男女結婚,他們並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社會背景結合,如果兩個人個性不夠成熟獨立,終究會有無數矛盾和分歧,但顯然,現實中總是有很多夫妻不能解決這些矛盾,以致於這些矛盾代代相傳,在某一個家庭成員的代罪羔羊身上體現出來,這個家庭成員通常是孩子。
  這種家庭,夫妻兩人彬彬有禮,相敬如賓,儘量迴避衝突以保護婚姻,卻以表面的平靜和冷戰代替爭吵,把最初對對方的愛意全部收回,加倍投注在孩子身上,甚至雙方的交流都要在孩子身上轉個彎,讓孩子代為轉達。因此,父母雖然表面上是平靜的,但情感上抱怨甚至怨恨如同洶湧的激流,衝擊著孩子的內心情感。

  孩子如同忠實的牧羊犬一般守護著父母的情感,唯恐有事。很多孩子的心聲是:“我覺得我比父母還要成熟懂事,對他們事事都要操心。”“我不喜歡這樣,太累了,我覺得我沒有童年。”“這個星期過得比較開心,因為我媽媽對我比較溫柔,沒有挑刺!”“我爸爸?我和我媽媽爭吵的時候,我爸爸就逃了!”
  因此,家庭治療師建議所有的家庭都要學會爭吵,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納皮爾在《熱鍋上的家庭——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一書中寫道:幾乎所有的夫妻都必須學習怎樣使爭吵更具有建設性。筆者認為,所謂建設性是指用正確的爭吵解決隱藏的危機而使家庭更加穩固,減少隱患,起到保護婚姻和孩
  子健康成長的作用。有建設性的爭吵意味著就事論事,表達情感,以“我”為主語,儘量少挑剔,少指責,保持“戰鬥”狀態,不要退縮逃跑,不要把問題保留到下一場更大的爆發。
  當然,更有建設性的方法是提高自我覺察和自我控制,尋求個人性格的成長或完善,這個,可能只有在心理治療室裡才能實現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