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王釗

  頭暈目眩治療難,從頭到腳檢查遍,打針吃藥遭罪苦,原是耳石來搗亂

  有很多朋友,平時身體健康,早上起床或半夜翻身時卻突然感覺頭暈,並伴有視物旋轉,噁心、嘔吐,約一分鐘左右症狀緩解,此後類似情況反覆發生,往往於躺下、坐起、翻身、扭頭時發作,嚴重時不能翻身,甚至兩三天無法下床。來到醫院就診,有說是腦供血不足的,有說頸椎病的,點滴吃藥沒少花錢,出院了以後頭暈目眩仍舊發作,加重了心理負擔,令患者不知所措。

  我們忽略了一個眩暈症中最常的疾病——耳石症。

  很多患者通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可確診為“耳石症”,全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若給予復位治療,快的一次便可治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我們每個人的耳內有一個很小的器官叫做迷路,它包含了一些環形結構 (稱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其中半規管內含有液體以及很精細的像毛髮一樣的感受器,這種感受器用於監測頭部的轉動。耳蝸是聽力感受器。半規管與耳蝸之間的部位稱為前庭,前庭中有橢圓囊和球囊,“耳石”(碳酸鈣結晶)便附著在這上面,它們是用來監測頭部的移動和空間位置的。有多種原因可能造成這些結晶體脫離橢圓囊,誤入某個半規管內 (特別是當你躺下時),這就使該半規管接收的是錯誤的體位變動資訊,因此就會感到頭暈。

  這便是我們所說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發病原理,是由橢圓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鈣顆粒(耳石)脫落並進入半規管所致。發病特點是一種陣發性的、由頭位變動引起的、伴有特徵性眼震的眩暈。過去講一般50-70歲人群高發,女性和男性發病比例為1.5:1,但據我們觀察了300多名BPPV患者,該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特別是由於現代人壓力增大,此病明顯有年輕化趨勢,20~40歲的患病率也很高。由於大家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存在極高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故此類患者往往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治療,症狀反覆發作,給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此病絕大部分為原發,也可繼發於創傷、前庭神經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疾病。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復位治療,即通過身體姿勢的改變使脫離原位的“耳石”規復原位。目前已有部分醫院開展了手法復位,但是手法復位效率低下,成功率不高,所以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普及。而最近一種全新的復位方式,全自動復位治療的誕生,彌補了手法復位的缺點。患者只需坐到儀器上,由醫師操作電腦進行旋轉,便能方便地檢查與治療眩暈症。我們已經為三百多位患者進行了治療。經過三次復位操作後,患者的眩暈症狀基本都可以消除,治癒率可達95%以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種疾病及其最佳治療方法――全自動復位治療,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