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陶波

  眩暈症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徵,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本症發病率日益增高,據統計,眩暈症佔內科門診病人的5%,佔耳鼻咽喉科門診的15%。其病因複雜,涉及臨床多個學科。人體在空間的正常定向以及維持軀體平衡,主要賴於前庭系統,如果前庭系統及其與中樞聯絡過程中的任何一處發生病變,都將使神經衝動傳送的對稱性和均衡性遭到破壞,從而引起主觀感覺上的眩暈感。因此,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可致眩暈外,全身多個器官、系統的疾病亦可引起眩暈,使得眩暈的診斷和治療較為複雜。因此,必須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從而減少漏診、誤診。

  一、腦血管性眩暈

  臨床上常見,是指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前庭系血供不足致前庭系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眩暈。病變血管包括椎-基底動脈系統的任何部分和頸內動脈系統,其中以前者居多。因為前庭系統主要由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且供血給內耳及前庭神經核的均為終末動脈,發生兵變時較難建立側支迴圈。由於前庭神經核是腦中最大的神經核,位置表淺,因而對缺氧特別敏感。此外,血液成分的變化及血液灌注壓的改變也可引起前庭系血供不足而致眩暈。病因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動脈硬化、低血壓,其它如動脈炎、動脈痙攣、血栓、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中年以上,常突然發病,一般來說,兵變愈接近椎-基底動脈的末端,眩暈愈劇烈;病變愈接近內耳,耳鳴耳聾愈明顯;病變愈接近動脈幹,內耳症狀愈不明顯而以神經症狀多見。腦血管性眩暈多見於迷路卒中。

  1、臨床表現  突然發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噁心嘔吐,若同時有耳蝸動脈受累則伴有耳鳴、耳聾,而神智清晰。眩暈及耳蝸症狀可為單次發作,也可短暫反覆發作。電測聽可查見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眼震電圖檢查可見快相向健側的自發性眼震,患者前庭功能減退。

  2、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較易診斷。病人年齡較大,起病甚快,有身體其它部位動脈硬化的徵象,既往無類似的眩暈發作史等特點,有助於與其它急性眩暈症相鑑別。

  3、治療  本病應進行病因治療。另可應用鈣離子拮抗劑改善內耳迴圈及應用抗眩暈藥。

  二、腦腫瘤性眩暈

  腦腫瘤性眩暈的產生可有兩種原因:一是由於腫瘤直接壓迫、浸潤前庭神經、前庭神經核、小腦絨球小結葉等處或其有關的神經徑路,也可因腫瘤所致的顱內壓增高,特別是由於腫瘤阻塞腦脊液迴圈而產生腦內積水,引起第四腦室底部前庭神經核受壓而產生充血和水腫。故而腦幹、小腦、第四腦室的腫瘤都可造成眩暈,大腦半球的腫瘤亦可因顱內壓增高而發生眩暈。

  聽神經瘤最常見,早期常出現輕度眩暈,可呈搖擺感、不穩感,而旋轉性眩

  暈少見,常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症狀,可無自發性眼震。隨病變發展可出現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徵,如病側角膜反射減退、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外展神經麻痺、同側肢體共濟失調等。後期隨顱內壓逐漸增高,可引起小腦、腦幹症狀及腦橋小腦角綜合徵等,甚至引起腦積水和嚴重的顱內高壓。

  聽神經瘤的早期診斷主要根據單側性聽力和前庭功能漸進性減退、耳鳴,聽力檢查為感音性耳聾。鄰近腦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中有一根受累即可懷疑為聽神經瘤。若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影像學檢查示病側內聽道擴大,診斷即可肯定。

  三、顱腦感染疾病性眩暈

  腦幹腦炎起病較急,迅速出現頭痛和眩暈,以中腦及腦橋的局灶損害較常見。腦膜炎、腦炎或腦膿腫所致眩暈常由於原發病症狀突出而被忽略,眩暈表現為非旋轉性、緩慢進行性,也可出現位置性眩暈及自發性眼震,如累及腦幹的耳蝸核、前庭核及小腦,將出現聽力下降、旋轉性眩暈及共濟失調等。感染經內耳道、內淋巴管侵入內耳將引起耳源性眩暈、感音神經性聾。小腦膿腫以頭痛、嘔吐、眩暈為其三聯徵,而眩暈則可輕可重,可有快相向患側的眼震和共濟失調。腦橋小腦角蛛網膜炎常累及第8對腦神經,眩暈症狀突出,並伴有聽力下降、耳鳴等耳蝸症狀。

  四、流行性眩暈

  有時在一段時期內眩暈病人明顯增加,呈流行性發病,起病都突然,眩暈甚為嚴重,以往無類似發作史,可能是病毒感染影響腦幹前庭核或迷路前庭部所致。臨床表現與前庭神經元炎相似,急性起病,劇烈陣發性眩暈,可為旋轉性眩暈或平衡障礙,因頭部任何運動而加重,伴有水平性或旋轉性眼震,頭痛、全身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腦幹受累的其他體徵,大多數病人的前庭功能和聽覺功能正常。病人常伴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症狀,腦脊液細胞數及蛋白輕度增高,以單核細胞為主。患者多於1-2周完全恢復,眩暈發作痊癒後很少再發。此外,尚有一類在夏季以流行性發病的眩暈綜合徵,如曾流行於日本和瑞士的Gerlier病,眩暈為此綜合徵中的主要症狀,為發作性,並伴有各個部位的疼痛及肢體、舌、咀嚼肌的軟弱或弛緩性癱瘓,表現為吞嚥困難、眼瞼下垂、複視。每次眩暈發作約10min左右,病因尚不明確。

  五、頸源性眩暈

  是指頸椎及有關軟組織(關節囊、韌帶、神經、血管、肌肉等)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是眩暈就診最常見的原因。

  臨床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眩暈,可為運動錯覺性眩暈,也可為頭昏、晃動、站立不穩、沉浮感等多種感覺,亦可有兩種以上的眩暈感。眩暈反覆發作,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係,即多在頸部運動時發生,有時呈現坐起或躺臥時的變位性眩暈。一般發作時間短暫,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亦有持續時間較長者。部分患者有自發性和位置性眼震,為水平型或水平旋轉型。晨起時可發生頸和(或)枕痛。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症狀,即手及臂發麻、無力,致持物不自主的墜落。半數以上可伴有耳鳴,1/3有漸進性耳聾,62%-84%的患者有頭痛,多侷限於頸枕部,常呈發作性跳痛。

  診斷重點為:眩暈與頸部運動有關,表現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的症狀,前庭功能檢查、X線檢查及超聲多普勒檢查有異常表現,並排除引起眩暈的其它疾病。

  六、眼源性眩暈

  是指由於眼部疾病或視覺功能障礙所引起的一種不穩感或定向障礙,因來自視覺系統與來自前庭和(或)本位感覺系統的資訊互相予盾或錯誤匹配所致。包括:1、生理性視覺眩暈  可由人眼視野前方缺乏穩定的視覺標誌視動性刺激)以及缺乏近距離的視覺目的物(如登高性眩暈)所引起。2、病理性視覺眩暈  可發生於屈光不正(最常見)、振動幻視、急性眼外肌麻痺、由視網膜黃斑病變和各種先天性眼病所致的視力障礙,雙眼視力不一致引起雙眼異像。

  臨床表現為眩暈持續時間較短,且無前庭性眩暈特點,睜眼看外界運動的

  物體時加重,閉眼後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眼外肌麻痺、複視。視力、屈光間質、眼底、眼肌功能等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表現。

  針對病因治療。

  七、內分泌疾病致眩暈

  內分泌功能障礙可引起非旋轉性眩暈,但其機制尚未明瞭,可能與激素分泌紊亂而引起內耳功能紊亂有關。

  (一)低血糖性眩暈

  常在飢餓或進食前發作,持續數十分鐘至1h,進食後症狀很快緩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勞感,且常常引起衰弱或肢體出現抽搐樣運動,發作時檢查血糖可發現有低血糖存在。發作時輕症者應立即進食含糖食物或飲料,不能口服者應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60ml,若未見效,可重複注射。若為胰島素瘤則應及時手術治療。

  (二)糖尿病眩暈

  可能因Schiff酸陽性物質定期沉積於內耳小血管,毛細血管擴張,內耳葡萄糖代謝紊亂,以及自身免疫反應或遺傳因素等導致內耳缺血及功能障礙而引起眩暈及平衡障礙。治療以糾正血糖紊亂為主。

  (三)甲狀腺功能紊亂致眩暈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均可引起發病,但其致病機制尚不明瞭。臨床表現以平衡障礙為主,對甲狀腺功能的相關檢查可確診。

  八、血液病致眩暈

  血液病引起的眩暈系因前庭系出現缺氧所致。常見有:

  (一)白血病

  1、血液中攜氧能力降低,致終末前庭器低氧;

  2、白血病在巖尖處浸潤;

  3、迷路內出血,主要表現為平衡障礙及眩暈,可同時伴有耳蝸症狀。

  (二)惡性貧血

  因血液中攜氧能力降低致前庭系細胞缺氧,多表現為平衡障礙。

  (三)血液高凝疾病

  如原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等,血栓形成導致血流障礙致前庭缺血缺氧。

  九、高原病

  在高原環境中,由於低氧而引起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腦水腫、細胞增多症等,致前庭中樞及末梢器官缺氧、缺血、水腫,而引起前庭功能障礙。

  眩暈可呈旋轉性,也可表現為頭暈、頭昏、平衡障礙,可伴噁心嘔吐,症狀持續時間可為數分鐘至數天。眼震電圖檢查可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眼震。

  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並改善內耳血迴圈,服用抗眩暈藥物。

  十、神經官能性眩暈

  多發生於精神型別不穩定的患者。病人症狀表現為多樣性,頭暈多系假性眩暈。常伴有頭痛、頭脹、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鳴、焦慮、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多種其他官能症表現,無外物旋轉或自身旋轉、晃動感。檢查除偶有前庭反應性增加外,無明確的神經系統器質性受損體徵,前庭及耳蝸功能均在正常範圍內。要注意排除心血管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與血液疾病(如貧血等)的可能。對於45歲以上的婦女,還應注意與更年期綜合徵相鑑別。

  十一、腎衰與眩暈

  在患腎臟病,特別是出現腎功能衰竭時,臨床上常發生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如水、鈉瀦留,低鈉血癥,低鉀血癥,酸中毒,或者可有低鈣血癥、高鎂血癥,而尿素、肌酐及其它一些毒素可發生瀦留,這些病理生理變化都可能對內耳內環境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出現眩暈、聽力下降、耳鳴等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