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科 主治醫師 劉軍英

  自20世紀90年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以來,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取得了巨大進展。從治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上講,現已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國內已批准用於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核苷(酸)類似物有4種――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和替比夫定。這些藥物大多可以單藥或(和)聯合的作用方式達到臨床上持續抑制HBV-DNA複製的基本治療目標。隨著長期治療策略的實施,核苷(酸)類似物耐藥產生的風險加大,同時,隨著藥物種類及其應用的增加,HBV耐藥變異的形式也將增多。事實上,目前臨床抗HBV治療過程中耐藥的頻出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而重要的“臨床問題”,而在臨床耐藥管理過程中耐藥管理時間點前移的新觀念已逐漸成為病毒學家和臨床醫師的共識。

  一、HBV耐藥管理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十年的核苷(酸)類似物抗HBV治療的臨床實踐已證明其“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耐藥性”已成為影響其長期抗病毒治療的最大“臨床問題”之一。

  一旦耐藥發生,可能伴隨而來的是抗病毒藥物的效力喪失,臨床出現HBV載量上升,ALT上升,從而影響和改變患者的臨床結局。表現為肝炎復發、肝病急性加重、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死亡等;對於肝移植患者,耐藥將導致肝移植物發生排斥、肝移植失敗。

  另外,耐藥還可能給公共衛生帶來極大的危害,核苷類似物耐藥突變從理論上講,可能導致HBsAg“a”決定簇發生變異,使現行乙型肝炎疫苗失去保護能力;同時也存在拉米夫定耐藥乙型肝炎病毒株傳播的可能,從而改變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給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造成困難。臨床耐藥管理的現實具體問題是,當前針對耐藥所採取的主要“救援”治療方法,有可能降低後續治療藥物的療效,增加其耐藥發生的風險,甚至發生所謂“多藥耐藥性肝炎”,使進一步治療藥物選擇受限。

  因此,有效地管理核苷(酸)類似物抗HBV治療臨床耐藥,加強監測,有效干預,才能在臨床實踐中避免或延遲耐藥的發生。

  二、耐藥及耐藥變異

  耐藥是由於HBV對藥物發生適應性突變,導致藥物抑制病毒作用的敏感度下降,臨床的相應表現為被抑制的病毒重新複製(HBV重新升高),再次出現肝損害表現(ALT重新升高)。

  臨床發現,耐藥依賴於患者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應答,目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毒學應答主要分為:

  完全應答,指HBV-DNA。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