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林昶

  耳包括外耳、中耳及內耳。中耳是傳遞聲音的重要結構,將聲音通過聽骨傳遞到內耳。中耳經咽鼓管與鼻咽部相通,外側隔著鼓膜與耳道相鄰。中耳炎是累及中耳結構的炎性病變,好發於兒童。分為化膿性及非化膿性兩類。化膿性又分為急性和慢性。非化膿性主要指分泌性中耳炎。

  病因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竇炎及扁桃體炎;或急性傳染病,如麻疹、水痘等,咽部、鼻部的炎症經過咽鼓管向中耳蔓延,常見的病菌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2、不當擤涕,如兩側鼻孔用力擤,或不適當的咽鼓吹張,則壓力使含有病毒和細菌鼻涕向鼻後孔、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3、在汙水中游泳或跳水,汙水通過鼻咽部而進入中耳。

  4、嬰幼兒的咽鼓管比較平直,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仰臥進食時容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5、外傷或挖耳等不良習慣造成鼓膜損傷,耳道細菌經穿孔進入中耳。

  6、乘飛機或潛水時,中耳內外壓力變化大,而咽鼓管功能不好,導致中耳氣壓傷。

  7、鼻咽部腫物或腺樣體增生,引起咽鼓管堵塞。

  臨床表現

  1、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由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炎症,其症狀主要是耳痛、流膿。小兒的全身症狀比成人明顯,可有發熱、嘔吐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則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的慢性炎症,主要由於急性炎症治療不恰當或遷延所致,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常見症狀為耳內間斷或持續性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耳鳴,部分病例可引起顱內外的併發症。

  2、非化膿性中耳炎,又稱分泌性中耳炎。常見於兒童,主要是咽鼓管功能障礙引起。症狀主要為聽力下降,耳痛、耳內悶脹感或閉塞感。可有“自聽增強”現象。兒童多表現為對聲音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或看電視時要求過大的音量。耳鳴一般不重,可為間歇性,當頭部運動、打呵欠或擤鼻時可聞及氣過水聲。

  檢查

  1、耳鏡檢查,急性可見鼓膜充血、穿孔、搏動性閃光點及膿液。慢性可見鼓膜穿孔、膿液、肉芽或白色豆渣樣膽脂瘤。分泌性中耳炎則見鼓膜內陷、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橙紅或琥珀色油紙樣。透過鼓膜有時見到液平面,頭位變動時,其與地面平行的關係不變。咽鼓管吹張後可在鼓室見到氣泡。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2、音叉試驗及純音測聽顯示傳導性聾。聲阻抗檢查在非化膿性者為C或B型。

  3、CT掃描可見中耳系統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慢性者或膽脂瘤可見有骨質破壞影。

  治療

  1、積極治療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鼻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

  2、藥物治療

  可服用抗生素或稀化粘素。區域性用藥在急性早期耳痛可用3%酚甘油滴耳。如耳流膿,可用抗生素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黴素可的鬆液等。區域性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可用3%雙氧水清洗,後用棉花籤拭淨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後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2~3滴。然後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5-10分鐘後方可變換體位。滴耳藥液應儘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

  3、非化膿性者可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等,使咽鼓管通暢,也採用咽鼓管吹張、耳後封閉或鼓室抽液等治療,必要時作鼓膜置管術。

  4、鼓膜穿孔影響聽力,幹耳後1-2個月可在手術顯微鏡或耳內鏡下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5、骨瘍型或中耳膽脂瘤,引流不暢或疑有併發症者,應及早施行乳突根治術+鼓室成形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同時可採用人工聽骨來重建聽力。

  中耳炎防治注意事項

  1、加強體育鍛煉,增加休質,減少感冒。患感冒、鼻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疾病,要積極治療,以免病菌進入中耳,引發炎症。

  2、不要強力同時雙側擤鼻和隨便沖洗鼻腔。

  3、避免挖耳不良習慣。如有小蟲進入耳道,可先滴入食用油泡死小蟲後再取。

  4、游泳上岸後,側頭單腳跳動,讓耳內的水流出,用棉籤吸乾水分。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5、乘飛機起飛或下降時,應作吞嚥動作。

  6、不要隨意或不規範使用區域性滴耳液。

  7、多食有清熱消炎作用的果蔬,如芹菜、絲瓜、茄子、黃瓜、苦瓜等。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