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外科 主任醫師 邰智慧

  一、發病原因:

  幽門梗阻可因潰瘍的區域性炎症水腫或幽門括約肌痙攣所引起,亦可由於潰瘍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的瘢痕所致。這兩種因素可同時存在,但多以某一種因素為主。

  二、發病機制:

  1、病理分型:

  胃幽門梗阻分為3型:

  ①幽門括約肌反射性痙攣,梗阻為間歇性;

  ②幽門梗阻為水腫性,也表現為間歇性;

  ③瘢痕性,為持續性,是絕對手術指徵。在梗阻的初期,胃壁通過加強蠕動促進排空而代償性胃壁增厚。

  2、病理生理:

  梗阻一旦發生,則食物及胃液發生瀦留,不能通過幽門進入小腸,甚至發生嘔吐,不但影響正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且可造成大量水與電解質的異常丟失,從而引起全身與區域性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1)全身病理生理改變:

  ①營養障礙:由於攝入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與吸收,再加之以嘔吐,必然導致營養障礙,包括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等。

  ②水和電解質的紊亂: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1500ml,胃液2500ml,共4000ml左右。每升的胃液中平均含氯140mmol、鈉60mmol、鉀12mmol。當幽門梗阻時,分泌的液體非但不能回吸收,反而因嘔吐使電解質大量丟失。水分的丟失首先影響細胞外液,結果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升高,細胞內水分外移,使細胞內脫水。如繼續嘔吐,又得不到補充,則可出現迴圈衰竭。

  由於嘔吐物中尚含有大量電解質,故可出現下列情況:

  1、缺鉀:由於胃液內的鉀含量高於血清鉀,故當胃液大量喪失時,鉀離子即可大量丟失,加以患者不能進食,從食物中不能獲得,腎臟又不斷繼續排鉀,可使鉀更加缺乏。在飢餓狀態下,體內發生分解代謝,結果使鉀由細胞內移至細胞外,此時雖有較重之缺鉀,但血清鉀可僅稍低於正常,易被誤診。

  2、缺鈉:胃液內鈉的含量雖比血漿低,但如大量嘔吐,且又不能經口攝入,亦可引起缺鈉。幽門梗阻患者,由於大量嘔吐,細胞外液減少,血液濃縮,故血漿鈉只輕度降低、亦易被誤診。

  3、酸鹼平衡的紊亂:正常胃的壁細胞可使水與CO2生成碳酸,後者離解為H+及HCO3-,H+進入腺管腔和Cl-結合為鹽酸(HCl),HCO3-則反回迴圈。腸黏膜上皮在鹼性環境中亦可製造碳酸(H2C03),離解後成HCO2-和H+,前者進入腸液,後者則回至血迴圈,與血迴圈內的HC03-中和;胃液內的HCl至腸內又與HC03-中和,從而達到酸鹼平衡。幽門梗阻時,因大量嘔吐,使胃內HCl大量丟失,使上述平衡遭到破壞,血內HCO3-逐漸增加,破壞了(HCO3-)/(H2CO3)的比值,使血內緩衝鹼總量增加,pH上升,造成代謝性鹼中毒。此類鹼中毒,多有低氯及低鉀,稱低氯低鉀性鹼中毒,為幽門梗阻特有的代謝紊亂。由於血液內鉀的缺乏,則在遠端腎小管細胞內鉀離子也減少,故只有氫離子(H+)與鈉離子相交換,尿排H+量增多,使尿呈酸性,這種代謝性鹼中毒的患者因而有酸性尿的矛盾現象,也是幽門梗阻所特有的現象,說明患者除有低氯性鹼中毒外,還有低血鉀的存在。

  (2)區域性病理生理改變:

  幽門梗阻常為逐漸形成,即由部分梗阻逐漸加重至完全梗阻。在梗阻初期,為了使食糜能排入十二指腸,胃蠕動增強,胃壁肌層呈代償性肥厚,但胃無明顯擴大。隨著梗阻不斷加重,胃雖有強烈的蠕動。亦難克服幽門的阻力,胃乃逐漸擴張,蠕動減弱,胃壁鬆弛,胃發生瀦留,呈袋狀擴張。

  由於胃內容物瀦留,使幽門竇黏膜受到刺激,產生胃泌素,促使胃壁細胞分泌增加,胃黏膜發生炎症變化,甚或產生潰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