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消化科 主任醫師 寧德新

  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前病變的診斷: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前病變都是西醫名詞,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部隱隱不適、脹滿、或疼痛、噯氣、疲乏、納差、消瘦、貧血等。

其診斷主要靠內鏡和病理檢查。目前,醫院的層次級別和裝置條件不同,所配備的內鏡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普通內鏡,只能根據胃黏膜的萎縮程度把萎縮性胃炎分成輕、中、重三個等級。

②放大內鏡,可觀察胃小凹細微結構和萎縮程度和腸化程度。

③窄波成象枝術可清晰觀察黏膜表面毛細血管形態和黏膜結構。

④鐳射共聚焦內鏡可將圖放大1000倍,能對黏膜進行細胞水平觀察,配合黏膜染色等枝術,與病理檢查有高度一致性,是目前最先進的內鏡。

  胃癌前病變是指有惡性轉化可能的黏膜病變,包括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如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多發生於萎縮、腸化生的基礎上,與胃癌密切相關。由於萎縮等病灶在胃內不是均勻分佈的,因此在醫師鉗取病理標本時,對部位、數量和深淺都需注意,否則易於漏診。

  病理報告常常提到的胃上皮內瘤變、不典型增生和異型增生是同義語。胃上皮內瘤變分為低級別內皮內瘤變和高級別內瘤變。其中低級別內瘤變指胃黏膜上皮結構和細胞學異常侷限於上皮的下半部,相當於輕、中度異型增生,部分屬於胃黏膜的炎症反應,經治療可以逆轉。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相當於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和原位癌。一般認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約需10個月到4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4個月到4年後,易於轉化為胃癌。必需引起高度重視。

  關於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前病變的治療:西醫多采用對症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三聯或四聯療法)、胃黏膜保護,補充抗氧化維生素(主要是指維生素E、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被稱為抗氧化三要素)、應用環氧酶2(cox-2)抑制劑等。

  中醫藥對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前病變的治療是運用病、證、症相結合的辨治模式辨證治療。根據體質不同辯證分型,化濁解毒是比較好的治療方法。濁毒理論認為: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也指多種病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執行失常,致使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卻蘊積體內所化生的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是瘀、滯、積、毒、溼、癰等因素混雜交結而成。治療應以化濁解毒為根本大法,著力構建散瘀、通滯、化積、解毒、祛溼、消癰六位一體的綜合治療網路。用藥以化濁為重點。如消癰化濁、祛溼化濁、祛瘀化濁、通滯化濁、清熱消癰解毒等結合運用。

  消癰化濁解毒的薏苡仁、敗醬草、冬瓜子;祛溼化濁解毒的金錢草金、鬱金、土茯苓;化瘀祛濁解毒的紅藤、白芷、元胡;通滯化濁解毒的厚朴、枳實、萊菔子、香附、半夏、枳實、雞內金;清熱消癰解毒的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蛇六穀、貓爪草等。

  正氣不足者要加入扶正藥,如脾氣虛者太子參、黃芪、茯苓、白朮;胃陰虛者沙蔘、麥冬、石斛、玉竹等;陽虛者附子、乾薑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