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馮周琴

  國外人體解剖畫家筆下的面肌痙攣患者發作時的表現,面肌痙攣是指一側的面神經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陣發性的、無痛性抽搐為特徵的慢性疾病,無其它神經系統陽性體徵。肌電圖上顯示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波。
  面肌痙攣多發生於一側,雙側者少見。一般認為女性多於男性,且好發於中年以後。我們的統計顯示,60%是女性,80%的患者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
  1、藥物治療
  可用鎮靜、安定、抗癲痛等藥物,如魯米那、安定、卡馬西平等,對部分病例有效,尤其是發病初期的病例效果較好。但必須注意其諸多的藥物副作用,如嗜睡、精神抑制、粒細胞下降、藥物性肝炎、剝脫性皮炎等。曾有文獻報道因治療面肌痙攣服用卡馬西平7天后出現了粒細胞下降、藥物性肝炎、剝脫性皮炎“三聯症”。“三聯症”如治療不及時可以導致患者死亡。
  2、封閉
  神經幹封閉多用複方奎寧,經乳突前緣入路、乳突後緣入路、腮腺入路法穿刺面神經主幹,注射複方奎寧0.3一0.5ml即可。採用奎寧注射是因其有長效麻醉作用,奎寧的作用是生物鹼對原生質的毒性作用的結果,因此奎寧的作用與其對細胞的毒性成正比,其麻醉作用持久,要過幾周之後神經機能才能完全恢復,市售複方奎寧注射液是常用藥物,其對注射處的組織無顯著影響,很少發生水腫與滲出及增生,僅在麻醉區的面板周圍有輕度麻木或感覺過敏,動物試驗亦同樣表明,無論是將複方奎寧注射於家兔的股神經內或股神經周圍均是安全的,沒有永久性的病損發現,沒有不良併發症。

  3、三聯注射療法
  面肌痙攣三聯注射療法,是我們在研究國內、外治療面肌痙攣的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治療面肌痙攣的特效療法。主要方法是根據患者面肌痙攣的具體情況,選擇性地、有針對性地、個體化地將有關藥物注射於莖乳孔,耳屏前皺褶中點及面部有關運動點或使用特殊技術檢測出的“敏感點”上,從而有效地緩解面肌痙攣。
  4、肉毒素注射療法
  肉毒素是厭氧梭形芽胞桿菌屬肉毒桿菌產生的一種大分子蛋白毒素,主要作用於運動神經末梢,抑制突觸前膜乙醯膽鹼的釋放,從而引起肌肉的麻痺。其作用時間可達數月。國外報道,有明顯療效者達70%一90%。維持時間與症狀緩解程度、併發瞼下垂和鼻脣溝變淺的程度呈正相關關係,換言之,療效維持存在劑量依賴性,而與病程和痙攣的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但是,肉毒素是細菌毒素中毒力最強的一種,應嚴格掌握適當的劑量和重複注射間隔時間,避免發生嚴重併發症。
  5、面神經幹梳理術
  在常規局麻下面神經總幹解剖法遊離出約1 cm總幹,在5倍手術顯微鏡下,用口腔科探針將面神經幹拉起,再用顯微鐮狀刀將面神經幹外膜剝脫並貫穿插人面神經幹進行分束,因面神經纖維平行排列,故極易分束,常規分成7一8束,症狀重者分10束以上。有作者統計用該法治療面肌痙攣超過1年的患者 74例,其有效率為97.3% ,複發率2.7%。但該方法有傷口感染可能,影響美觀。同時也給患者留下程度不同的面癱,常需3個月左右才能恢復正常。再次手術困難。

  6、面神經根部微血管減壓術
  自1875年Schultze在面肌痙攣病例的解剖中發現橋小腦角有動脈瘤的壓迫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面肌痙攣系面神經在出腦幹區受到血管輕微持續的壓迫所致。有鑑於此,將壓迫神經的血管、蛛網膜分隔開,以解除面神經的壓迫、短路現象,即可達到緩解面肌痙攣的目的。臨床上經常採用局麻下耳後4cm - 6cm長橫切口,開顱骨窗2cm × 3cm,“+”字切開硬腦膜,在顯微鏡下探查橋小腦角,將距面神經根2mm以內的血管均視為壓迫血管,即面肌痙攣的責任血管,仔細分離周圍增厚、粘連的蛛網膜,將動脈血管剝離神經根部,面神經採取不同程度梳理、刺激後,在動脈血管和神經之間墊以聚四氟乙烯棉片。有作者統計用該法治療面肌痙攣超過6個月的患者229例,其中224例效好,2例無效,31例復發。該方法有腦脊液耳漏、皮下積液、同側聽力減退。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副作用明顯減少,面神經根部微血管減壓術逐漸成為有效治療面肌痙攣的主流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