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王雪梅

 中藥的不同服法,既是病情的需要,又對療效起重要作用,因此應當引起特別注意。

  首先,服用中藥湯劑有溫度的要求。中醫將外感風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歸入寒證,就要熱服藥汁,在煎藥時需用旺火,煎沸8分鐘左右,趁熱服下,達到驅趕風寒、健脾溫中的目的。而用寒涼藥治熱證,如肺炎、支氣管炎、風熱感冒等疾病出現的口乾、舌紅、便祕等,宜涼服或冷服。對於一般的湯劑,如滋補類中藥,溫服即可。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王雪梅

  其次,服藥的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來定。歷代臨床服藥的實踐是,補藥宜飯前服,驅蟲藥與瀉下藥宜在空腹時服,對胃腸刺激性的藥物宜在飯後服,寧神安眠的藥宜在睡前服。其他一般性的藥物也宜在飯後服。

  第三,服中藥還有次數的要求。如治療嘔吐或藥物中毒,每次服用的藥量雖然不大,但要頻服。一般的中藥通常可分2~3次,病緩者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時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以利頓挫病勢。在應用發汗、瀉下藥時,要考慮病人體質的強弱,一般以得汗、得瀉為度,不宜服用過頻過久。

  此外,內服丸劑、散劑均可用溫開水吞服,加酒是為其升提宣通,用淡鹽水送服是為了引藥入腎。當然,中藥的服法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要求,那就需要聽從醫生的囑咐了。

  服中藥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當外,還要注意服藥後的護理。服發汗藥後即需安臥,服辛溫發表藥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表藥則不宜捂被。凡服發汗藥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藥後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藥力。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服催吐藥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後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

  以上是服用中藥的一般常識,給嬰幼兒煎服中藥時,還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事項,需遵醫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