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藥煎煮方法
1.1中藥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1.2中藥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
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鋁製品亦可,但忌用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藥物產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1.3中藥的煎煮程式如何
1.3.1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藥平面寸許,浸泡0.5-1小時。如果方中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使水高出藥平面約1-2釐米。
1.3.2加熱火候一般在藥物煮沸前用武火,煮沸後宜改為文火。但一些治療外感疾病的中藥也可在煮沸後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5分鐘左右即可。
1.3.3煎煮時間一般頭煎藥物在煮沸後應繼續文火煎煮20-30分鐘。但具體時間又隨藥物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治療外感疾病的藥物多氣味芳香,煎煮時間宜短,避免久煮而致香氣揮發,藥性損失;補益滋膩的藥物大多可以較久煎煮,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象貝殼及化石等多數礦物藥則宜更長時間的煎煮。
1.3.4二煎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釐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
1.4關於藥物的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烊化等的說明
1.4.1先煎某些有毒藥物(如附子、烏頭等)通過久煎可以起到解毒作用,礦物藥(如龍骨)、貝殼類(如牡蠣)及某些根莖類藥物通過較長煎煮才能使有效成分溶出,故需要先煎。先煎藥物一般要求提前煎煮1-2小時,再放入其他藥物共同煎煮,餘方法同上。
1.4.2後下芳香類的藥物(如薄荷、砂仁、木香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藥性損失,故宜後下,多在藥物煎成前5-10分鐘加入。
1.4.3包煎有些粉末狀藥物(如蒲黃)及細小的植物種子(如車前子),要用紗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或引起粘鍋,以便煎煮或飲服。
1.4.4烊化膠質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則當趁藥液溫熱時放入溶化,然後混勻服用;或放鍋中隔水蒸煮溶化,兌入藥液中溫服。
1.4.5沖服某些粉末樣的藥物(如琥珀粉、硃砂)不宜煎煮,可直接衝入煎取的藥液中混勻服用;或較貴重的藥物(如人蔘、三七)通常多製成散劑,也宜與煎得的其他藥物同服;處方中的液態藥物(如竹瀝、薑汁等)亦不入煎,與其他藥液混合服用即得。
1.5一副中藥應該煎煮幾次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
2、中草藥的服用方法
2.1服用中藥,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分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他難溶有效成分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分可能含量以很低,難溶有效成分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藥最好將第一煎汁和二汁的藥液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才能發揮藥效至最佳程度。
2.2對於服用中藥的時機,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而言,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