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科 副主任醫師 王玉民

  病人用中藥治病,服用中藥湯劑,需要自己煎藥的患者應該瞭解正確的煎煮方法。中藥煎劑的煎煮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中藥的療效。若煎煮的方法不當,則藥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前功盡棄。所以掌握正確的煎藥方法很重要,以下就中藥煎煮及服用方法的注意事項做如下介紹。

  一、煎藥器皿的選擇:

  適合於家庭用煎煮中藥的器皿是帶蓋子的陶器(砂鍋、瓦罐),陶器化學性質穩定,是傳統的家庭用來煎煮中藥的器皿;用不鏽鋼鍋也可以。此外也有人建議可用搪瓷鍋煎煮中藥,由於中藥中有許多酸鹼性質的物質,實際上搪瓷表面的化學性質是不穩定的,在高溫狀態下遇到中藥中的酸鹼成分容易起反應而變質,因此最好不用搪瓷鍋煎煮中藥。煎煮中藥的時候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其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表面的氧化層易與中藥中的多種呈酸鹼性質的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使藥效喪失。

  目前市場銷售有一種專為煎煮中藥設計的電熱陶瓷煎藥罐,可調節溫度、減藥時間可供選用,只是價格偏高。

  二、加水浸泡:

  中藥煎煮前先要加水浸漬(浸泡),加什麼水?加多少水?也是有規定的。

  煎中藥用水應該是清潔的可飲用水,且應該是涼水。特別是煎頭煎不能加入開水或熱水浸泡,以避免藥材組織中的澱粉立即糊化、蛋白質凝固而使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加水後先浸漬30分鐘左右,冬季或質地堅實的藥材可延長浸漬時間至1小時,在天氣炎熱的夏季,浸漬時間不宜過長。夏天浸泡過夜由於溫度過高,會導致藥物發酸變質是應該禁忌的。

  每劑中藥加多少水為宜?在通常情況下可用以下方法掌握:中藥一般煎煮兩次,頭煎的加水量是將中藥放置煎藥鍋內後,加水至超過藥物表面3-5釐米;或者用手輕按藥材,加水至將手掌淹沒即可,大約是600ml左右。頭煎煎好後濾出藥液,再加水煎二煎,二煎的加水量以超過藥渣表面1-2釐米為宜,應該加溫水大約是350ml左右。如果是滋補的中藥,煎藥時間較長,可適當增加用水量。有的患者喜歡喝中藥可以多加水,多煎出藥汁。這只是說的是一般劑量的中藥,如果方子比較大,可以適量多加水。

  三、煎煮方法:

  中藥湯劑一般要煎煮兩次,分取頭煎(煎出的藥液是頭汁)和二煎(煎出的藥液是二汁)。中藥經過兩次的煎煮後,一煎能煎出30%,二煎可煎出40%-50%,兩煎合併後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可達到70%-80%。而三四煎僅佔20%。所以,一般都是煎兩次,有的滋補藥可煎三次。煎煮時要控制好火候,中藥浸漬後開始煎煮,一般先用旺火,煮沸後改用文火(調小火力),使其保持微沸狀態達一定時間,同時中間要翻攪數次,以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不小心藥水熬幹後,中藥變質,鍋煳了,應拋棄,不能再用。煎好後的 藥需要立即倒出藥汁,不得離開火後停放一段時間再倒。這樣會使藥物回滲入藥材中。

  四、煎煮時間:

  普通中藥頭煎以藥液開始沸騰起計時需20-25分鐘,用清潔的器皿盛裝煎好的濾取藥液,放置在安全的地方。然後再加水煎二汁,二煎一般是沸騰後煎15-20分鐘。芳香藥、解表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5-10分鐘;瀉下藥(如生大黃)頭煎10分鐘,二煎5分鐘;滋補藥頭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成人服用中藥的量,一劑兩次煎出的藥液應控制在400毫升左右。如果是小兒服藥量要求少而濃,可將頭一二汁混合後靜置一段時間澄清,取上清液再加熱濃縮至適量,一般每劑藥量控制在100~150毫升為宜,如是治療感冒的解表藥,僅取頭汁分服即可。用於尿路結石的中藥,加水要多些,使藥液量加大,頻頻服用,有利於結石的排出。

  有的個別中藥,需特殊煎煮或處理的中藥:開啟一包中藥,先要檢查一下有沒有另外分包的小包藥物,如果有,則需按小包上的說明另行處理。通常有下列幾種情況。

  1、先煎久煎:先煎大多是礦石類、動物骨甲貝殼類。此類藥材要加水先煎30分鐘以上,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另一類是有毒藥物,如附子、川烏、草烏、雷公藤等,特別是在超過常用量時,必須先煎長時間久煎,大約煎1-2小時,使有毒成分分解,用藥安全。此外像石斛等藥材,也只有通過先煎久煎才能獲效。

  附子被中醫界公認為是具有很大毒性的中藥,中醫大夫給病人治病是選用的量是很小心的,一般的大夫都嚴格控制用藥劑量,每付中藥中用量一般不超過15g。超過規定劑量需要在處方上由大夫簽字。

  2、後下:後下就是其他的藥先煎一定時間,再加入這類藥物同煎。主要有二種型別:

一類是含揮發油芳香性藥材,如薄荷、豆蔻、沉香等;

另一類是有效成分遇熱不穩定的藥物,如鉤藤、生大黃等,宜在頭煎煎好前5分鐘內加入同煎。

注意:這類藥,在煎煮前,必須另用其它器皿單獨浸泡,後下的時候連浸泡藥物的水和藥物一起放入煎煮。 如果不浸泡,短時間內乾的藥物難以將其中的有效成份煎出。

  3、烊化衝入:主要是膠類或糖類藥物,如阿膠、蜂蜜等,應加在煎好的藥液中加熱使其烊化,混勻後服用。

  4、溶化:為結晶鹽類藥物,像玄明粉等,直接加入煎好的熱藥液中溶化即可。

  5、另煎兌入:主要是貴重藥品,如人蔘、冬蟲夏草、鐵皮楓鬥等,需另外單獨煎取藥汁,單獨服用,或並兌於其他藥液中服用,,並且將原藥吃掉。

  6、沖服:不宜入煎的或貴重的藥物,如生大黃、三七粉、羚羊角粉、川貝粉等,通常研成細粉用開水吞服,或衝入湯藥中同服,對這類藥最好用水融化後在火上稍加熱,沸騰即可,這樣有利於吸收。難以溶於水的藥物,如琥珀,硃砂等避免火煎,直接沖服。

  7、大劑量草藥煎法:有些處方中有大劑量的單味草藥用量很大,或者每劑的用藥量特別大,如按常規比例加水,煎出的藥液量太多,無法服用;如加水太少,則藥材不能浸沒水中而煎不透,大部分有效成分不能提取出來,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對這類中藥,可採取以下方法煎煮:

(1)煎汁代水法:先把草藥加水浸後煎取頭汁、二汁,合併後再用此煎出液加入到其餘中藥中煎取頭汁,藥渣加水再煎二汁如灶心土,玉米鬚。

(2)分煎合汁法:將草藥和其他中藥分開,分別加水煎煮,將煎出的藥液合併混勻,視藥液量多少服用,如過多,則進一步濃縮後分服。

(3)多汁濃縮法:將藥物分成若干份,分別加水煎煮,將各份的煎出液合併,再適當濃縮後分次服用。

  五、服法:

  1、服藥時間: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都遵循一定的時間規律。一般藥物宜在飯前1個小時服用。治療發燒的藥物取得藥物後,第一次不拘時間煎好後可隨時服用。驅蟲藥在晨起空腹時服;安神藥在午休前和晚上睡前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助消化的藥;治療胃腸病的藥物一般需要在飯後半小時服;治療瘧疾的藥物宜在發病前2個小時服。總之,要掌握服藥時間的規律性,通過選擇最佳服藥時間,以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療效,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2、服藥次數:中藥湯劑一般是每日服1劑,分開早晚二次服用,或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上班的朋友可在早晨和晚上服用);病性危重的,可一次頓服,或者是每日二劑或數劑;咽喉病多采用噙化慢嚥;嘔吐的患者可取先少量,後大量的多次頻服。

  3、服藥方法:中藥湯劑一般情況下都是用溫服的方法進藥。患者自己在家熬好的中藥最好能當天煎煮,當天服用,以保證藥液的新鮮。如一次煎煮分數天服用或袋裝藥液數天服用的,應貯存在冰箱內,以免變質。中藥宜溫服,服用時,用適宜的方法進行加熱後再服用,如將藥液重新加熱煮沸,或將袋裝的藥液連同包裝袋置開水內浸泡。解表藥宜熱服,並溫覆或喝熱粥以助汗出。如果中醫辯證是熱證服用寒涼的中藥藥,應該稍微涼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藥不納,出現嘔吐時,可採用熱藥涼服或寒藥熱服。

  一般服藥嘔吐的患者,大夫在湯藥中都加有止嘔吐的藥物,喝藥前宜加入少許薑汁,或嚼少許生薑或陳皮,然後再服湯藥。有嘔吐的患者的湯藥服法一般是採用涼服,少量多次服用的方法,等湯藥中止嘔吐的藥物發揮作用之後,再喝剩下的 藥物就不會嘔吐了。

  患者昏迷的病人用中藥治療,或者是中風病人有吞嚥困難,飲水嗆咳時,以及老年重病患者不能很好配合用湯藥治療者,都是採用鼻飼給藥的途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