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黨偉利

小兒推拿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在兒科中應用比較廣泛。它通過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於患兒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整機體的生理和病理狀態。因此,小兒推拿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發燒、腹瀉、遺尿、咳嗽、便祕等疾病。  
  中醫根據小兒發燒的病因,分為外感發燒、陰虛發燒、傷食發燒等多種型別。前面介紹的那個孩子經辨證為外感風寒發燒,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黨偉利
  採用清肺經(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內側正中至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圖.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開天門(自小兒眉心推向前髮際邊緣)100次、
  

  穴位:天門(攢竹)
  位置:自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條直線。
  操作: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髮際,約推30~50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風等。

  推坎宮(自小兒眉心沿眉端向兩旁推至眉梢)100次、
  
  揉太陽(按揉眉梢後太陽穴)100次等推拿方法:
  

  穴位:太陽
  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
  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頭暈。
  達到宣肺解表退熱的目的。一般這類患兒經過推拿治療一次後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下午體溫會略有波動,第二天再採取同樣手法治療後體溫基本控制在正常範圍。 
  臨床上小孩發燒以外感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燒可以試試上述手法,這樣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這類患兒起病較急,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家長在家自行治療效果不佳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  
  由於小兒的體質不同,病情變化比較複雜,故小兒推拿必須結合時令、氣候和症候表現的差異加以辨別和處理。另外小兒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以防感冒發燒。現在正好是春季,天氣變化較大,日溫差也較大,家長一定要適時給小兒加減衣服,預防感冒。注重合理餵養,不可過食肥膩食物,以免傷食積滯,從而引起發燒。發燒時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 
  一般來說急性發燒需要1至3天痊癒,長期低熱而用藥效果不佳的患兒相對治療時間長些,因為長期低熱患兒的治療一般都需要從發病的本因入手。

  治療兒童發燒的穴位按摩
  發高燒,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嚴重時不僅渾身疼痛,甚至燒到意識模糊、發生抽搐。人的正常體溫約37.2℃左右。除非體溫超過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則無需太過緊張。
  其實,發高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提醒你的身體可能有疾病出現了。事實上,散熱對身體有好處,這個體內的防禦措施有消滅外來病菌的功用。如果溫度沒有上升太高,不妨讓它自然散熱,如此有助於排除毒素。
   理療的方法:  
  (1)天河水(要穴):尺.橈溝.從遠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溫水或涼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從手腕到手肘中間的溝)
  (2)清肺經:手無名指腹.兩支手都有,都要按摩.從手指近端向遠端推(注意這個穴位到兒童六歲就消失了)
  (3)開天門:用拇指推印堂至髮際(推到發紅.不要把寶寶的面板推破)現在瞭解治療兒童發燒的穴位按摩了吧。
  小兒風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風寒感冒: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四肢關節痠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關穴500次。

  

  ②揉外勞宮100次。

  

  穴位:外勞宮(外勞)
  位置: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揉50~100次。
  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脹,腹瀉,腸鳴等。
  ③雙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
  肩井,約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門50次,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門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兩側凹陷中。
  操作:用兩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驚風,昏厥,身熱無汗。
  小兒風熱感冒穴位按摩:
  症見發熱重,微惡風或惡寒,咽痛,口乾,有汗,面赤,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黃。

  ①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經(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
  操作:①補肺經:在無名指面上旋推,見中圖,約補200~400次。
  ②清肺經: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見右圖,清200~400次。
  主治:發熱,咳嗽,氣喘,胸悶,咽喉腫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至時橫紋呈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見圖.
  約推100~500次。
  主治:發熱,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驚風等一切熱證。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鐘。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與食、中、無名等指作
  對稱用力,捏擠大椎。按揉約100~300次,捏擠10~15次。
  ③以掌橫擦骶尾部,以透熱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稱拿
  肩井,約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驚厥,肩背部疼痛。
  (3)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豐隆穴各1分鐘,推小橫紋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窩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約15~30次。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噁心,嘔吐等。
  

  穴位:豐隆
  位置: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約1~3分鐘。
  主治:痰多,氣喘,胸悶等。

  

  穴位:小橫紋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紋尺側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見右圖。約揉100~300次。
  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約50~100次。
  主治: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

  (4)高熱驚厥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推湧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經(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補心經:在小兒中指面作旋推,見中圖,約補100~200次。
  ②清心經:指尖向指根直推,見右圖,清100~300次。
  主治:高熱神昏,煩躁,夜啼,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
  

  穴位: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與2/3交界處。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稱推湧泉。見右圖,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稱揉湧泉,見左圖。揉30~50次。
  主治:發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
  (5)食慾不振者,加揉板門100次,摩中脘3分鐘,按揉足三裡穴1分鐘
  
  穴位: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魚際中點按揉,約揉200~400次。
  主治:食慾不振,四肢乏力,積滯,阻瀉,腹脹等。
  
  穴位: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洩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
 
  穴位:足三裡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約1~3分鐘。
  主治: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洩瀉,便祕,四肢無力等。
  隨證加減
  (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狀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點揉風池穴1分鐘。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鐘。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兩指之間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點邊緣處。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對稱拿之。約拿3~5次,
  揉100~300次。
  主治:風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陽穴。

  

  穴位:太陽
  位置:在兩眉梢後凹陷處。有左為太陽,右為太陰之說。
  操作:兩拇指或兩中指端分別在左右兩太陽穴上揉動。
  向前揉為補,向耳後揉為瀉。揉30次。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頭暈。
  (2)如高熱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經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
  約推100~300次。
  主治:脫肛,便祕,洩瀉等。
  ③搓擦湧泉300次。
  (3)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100次,推三關100次。

   

  穴位:脾經(脾土)
  位置:拇指橈側面。
  操作:①補脾經:使患兒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兒拇指橈側緣向掌根直推,見中圖。
  ②清脾經:在小兒拇指面上直推,見右圖。
  約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四肢無力等。
  

  穴位:三關
  位置:在前臂橈側,自腕演紋至肘橫紋成一條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
  約推100~300次。
  主治:

  ②按揉中脘、足三裡穴各1分鐘。
  

  穴位:中脘
  位置:臍上4寸(胸骨下端至臍連線之中點)。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約揉2~5分鐘。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約5~10分鐘。
  主治:洩瀉,嘔吐,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