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典迎彬

  驚風又稱驚厥,是小兒常見的危急重症,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的過程中,臨床以抽搐,並伴有神志障礙為特徵。其發病突然,變化迅速,證情凶險,列為中醫兒科四大證之一。好發於1—5歲小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急驚風與慢驚風兩類,急驚風發病急暴,臨床表現多為實證。慢驚風多由久病而來,也可由急驚風轉變而來,臨床多表現為虛證。
  西醫學中因高熱、腦膜炎、腦炎、血鈣過低、大腦發育不全、癲癇等所致的抽搐屬此範疇。
  1、病因病機
  急驚風的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內蘊痰熱積滯、暴受驚恐。外感時邪,從熱化火,熱極生風;飲食不節,食滯痰鬱,化火動風;暴受驚恐,氣機逆亂,而發驚厥。其主要病機為熱閉心竅、熱盛動風、痰盛發搐。熱、痰、風、驚四證是急驚風的主要病理表現。病變部位在於心、肝二髒。慢驚風由於稟賦不足、久病正虛而致,以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為其主要發病原因。由於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溫熱病後正氣虧損,脾腎虧虛,化源不足;或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其病變部位在脾、腎、肝三髒。
  2、辯證
  主症:全身肌肉強直性或陣發性痙攣,可有神志不清。
  來勢急驟,為急驚風,初起常有壯熱面赤,煩躁不寧,搖頭弄舌,咬牙蚧齒,睡中驚醒,繼則神昏,牙關緊閉,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顫動,呼吸急促,苔微黃,脈浮數或弦滑,為痰熱生風。

  起病緩慢為慢驚風,常見面黃肌瘦,形神疲憊,四肢不溫,呼吸微弱,囟門低陷,昏睡露睛,時有抽搐。兼見大便稀薄,色青帶綠,足跗及面部浮腫,舌淡苔薄,脈沉遲無力,為脾陽虛;神倦虛煩,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光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為肝腎陰虧。
  3、治療
  (1)急驚風

  治法:醒腦開竅,熄風鎮驚。以督脈及足厥陰經穴為主。
  主穴:水溝印堂合谷太沖
  配穴:熱盛者,加大椎、十宣;痰多者,加豐隆;驚恐者,加神門;口噤者,加頰車。
  操作:毫針瀉法。大椎、十宣點刺出血。
  方義:水溝、印堂能醒腦開竅。合谷、太沖相配,謂開四關,擅長熄風鎮驚。
  (2)慢驚風
  治法:健脾益腎,鎮驚熄風。以督脈、任脈及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水溝、印堂、氣海、足三裡、太沖。
  配穴:脾腎陽虛者,加神闕、關元、腎俞;肝腎陰虛者,加太溪、肝俞。
  操作:水溝、印堂、太沖用毫針瀉法,氣海、足三裡用補法。
  方義:水溝、印堂可醒腦開竅;氣海能益氣培元;足三裡補脾健胃;太沖平肝熄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