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住院醫師 汪輝

  協調性功能訓練:

  協調又稱為共濟協調功能是人體自我調節、完成平滑、準確且有控制的隨意運動的一種能力。

  協調包括:

  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節率,採用適當的力量和速度,達到準確的目標等方面。協調功能要求有適當的速度、距離、方向、節奏和肌力。不協調是形容運動紊亂的一般性術語,通常是笨拙的、不平衡和不準確的。運動、協調功能障礙又稱共濟失調。

  一、運動控制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1、反射、反射弧中樞部分的興奮性傳遞特徵如下:

  (1)單向傳遞:衝動通過突觸時,只能由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向另一個神經元的胞體或突起傳遞,而不能逆向傳遞。

  (2)中樞延擱:衝動通過中樞部分較慢,耽擱時間較長,稱為中樞延擱。

  (3)總和:通過若干條纖維同時把衝動傳至同一個神經元或一條纖維有若干個衝動連續傳入,就能夠引起反射活動,這種現象稱為總和。

  (4)後放:在反射活動中,刺激停止後,傳出神經仍可在一定時間內繼續發動,這種現象稱為後放。

  (5)擴散:若刺激部位不變,只增強刺激強度,引起較廣泛的活動,稱為反射的擴散。

  (6)易疲勞、易受內環境及某些藥物的影響。

  2、上位中樞的調節:

  錐體系統影響的是人的肌肉力量,肢體的感覺,語言的能力。 錐體外系 協調人的肢體活動的穩定性,準確性和協調性。

  3、大腦基底節:

  (運動程式發生器)與可隨意控制速度的平衡運動的產生有關。對肢體、軀幹和頭部的運動有重要作用。

  4、小腦對運動的調節

  5、大腦皮質在運動控制中的作用

  6、感覺傳入對運動控制的反饋作用

  二、運動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效果:

  動作的學習和提高反應時間突觸 

  三、協調障礙的表現: 

  1、小腦功能不全造成的協調缺陷:

  缺乏精細協調及對距離的判斷力,這種缺陷可以影響步態、姿勢和運動方式。其步態表現為兩腳分開較寬、不規則、不穩定、蹣跚。 

  常見有以下不同表現:

  (1)辨距不良:對距離的判斷力不好;

  (2)意向性震顫:震顫發生於隨意運動時;

  (3)姿勢性震顫:站立時身體前後搖擺;

  (4)輪替運動障礙:又稱為快復運動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動作有困難;

  (5)運動分律:所完成的活動不是平滑的一個活動,而是一連串運動成分。

  2、基底神經節功能不全造成的協調缺陷:

  由於基底神經節病變,臨床主要是運動不正常和肌張力的改變。 其中一類:主要表現為震顫,肌張力過高,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綜合徵; 另一類表現為上肢和頭面部不自主和無目的動作,這些動作類似隨意運動中的一個片斷,但肌張力低下,如舞蹈病。 

  具體表現如下:

  (1)靜止性震顫:有時稱“搓丸”樣,明顯的特徵是隨著有目的的運動而減輕或消失。

  (2)運動不能:不能啟動一個運動。

  (3)手足徐動:四肢、軀幹、面部以外的部位緩慢的、不隨意的扭曲運動。

  (4)偏身舞蹈症:一側身體突然出現的、痙攣性的、有力的、沒有目的的鞭打樣運動。

  (5)張力障礙:肌張力從高到低的變化無法預測。

  3、脊髓後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協調障礙(感覺性)

  由於後索病變,本體覺和辨別性觸覺的資訊不能傳入大腦皮質,患者閉眼時,不能確定各關節的位置。

  具體表現為:

  (1)當閉上眼睛或房間太黑時,由於視覺反饋的減弱,增加了平衡紊亂,可見患者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易跌倒。

  (2)步態異常:兩腳分開較寬,搖擺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腳,落地有聲,走路看腳。

  (3)辨距不良:不能準確擺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觸及某一特定物體,患者不用眼就不能說出檢查者 在其面板上所寫的文字。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