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老年病科 主治醫師 劉紅亮

老年、尤其高齡老年房顫患者應 “何時”及“怎樣”進行抗栓?應根據臨床事件的急迫性確定抗栓策略, 抗栓治療兼顧對預後的影響,同時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抗凝藥物。

卒中風險評分

CHA2DS2-VASc 評分更好區分低、中危

近年來,卒中風險評價陸續出臺。2011 年,Lip 等對一組662例房顫患者,平均年齡74 歲,其中36.1% 為女性,平均隨訪3.6年,觀察卒中及血栓事件,比較在老年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中,各種卒中評分系統的價值。結果顯示,所有卒中評分系統都有中度的預測價值, 但CHADS2 CHA2DS2-VASc 有最高的預測血栓價值。然而,CHADS2 評分低危者仍有1.4% 發生血栓事件;CHA2DS2-VASc 低危者為真正房顫卒中低危,血栓事件發生率為0。因此,CHA2DS2-VASc 比CHADS2評分更好地區分了低危、中危者,真正地辨別出低危患者,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劉紅亮

這部分患者不需要抗栓治療。

出血風險評估

HAS-BLED 出血評分臨床應用肯定

大出血增加死亡風險

2010 年,R.De Caterina 等分析了ACTIVE-W 調查的資料,入選的房顫患者隨機分為維生素K 抑制劑抗凝治療組(3371 例)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聯合抗栓治療組(3335 例)。結果顯示,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均增加死亡率,但出血性卒中的風險高於缺血性卒中;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不增高死亡率。大出血事件中只有嚴重出血事件(佔所有大出血事件68%)增加死亡率。大出血非嚴重事件與大出血嚴重事件的區別是,非嚴重大出血事件需要輸血≥ 2 U,但< 4U。與維生素K 抑制劑抗凝相比,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療患

者更多發生小出血,更少見大出血或嚴重出血。出血後血紅蛋白降低導致組織供氧降低,血液動力學不穩定,交感神經系統啟用,血管收縮,增加的心臟負荷等都導致預後不良。出血事件發生的近期預後主要與出血發生部位有關,而隨後頻繁地中斷抗栓治療,又增加了血栓風險。

警惕出血和血栓重疊發生出血事件的高危患者通常年齡更大,且有更多的併發症。研究表明,老年人,出血風險增加2 倍。與70~74 歲的老年人相比,≥ 85 歲的高高齡患者顱內出血(特別在INR 高值時)相對風險為2.5。AFFIRM 研究顯示,大出血發生率每增加1 歲,則風險增加5%。我中心的一組105 例高齡老年患者(平均年齡85 歲)的調查結果顯示,21% 的患者存在既往腦出血、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腎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26.7% 的患者存在既往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心房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及外周血管栓塞等;8.6% 的患者同時存在出血和血栓風險的疾病。

出血評分更有千秋

HEMORR2HAGES 評分系統將年齡≥75歲作為危險因素,其他的危險因素包括肝或腎臟疾病、酒精依賴、腫瘤、血小板降低、再出血風險、未控制的高血壓、貧血、基因、跌跤風險、既往卒中或TIA 等。該評分系統複雜,臨床較難掌握應用。繼而,Shireman 等在26 345 例≥ 65 歲的老年房顫患者中,建立了一個包括8 個因素的出血評分系統,通過這個評分發現,出血低危患者為0.9%、出血中危為2.0% 及出血高危為5.4%。方程式如下:

危險得分=0.49( 年齡≥ 70 歲)+ 0.32(女性 )+ 0.58(遠期出血事件)+ 0.62×(近期出血事件) + 0.71(酒精/ 藥物濫用)+ 0.27(糖尿病) + 0.86(貧血)+ 0.32× (抗血小板治療),評分≤ 1.07 為低危,1.07~2.19為中危, ≥ 2.19 為高危。但該評分臨床可操作性仍較差。2010 年“ESC 房顫管理指南”推薦的HAS-BLED 是近年來應用良好的出血評分系統。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卒中、出血史或出血傾向、不穩定的INR、年齡> 65 歲,藥物治療或酒精濫用。

高齡患者血栓及出血

風險相互交織,更易發生“雙向事件”

我中心對220 例老年房顫患者(平均年齡83.1 歲)進行了調查,該組患者平均CHADS2評分為3.0,CHA2DS2-VASc 評分為4.6,HAS-BLED 評分為3.0。隨著年齡增加,CHADS2、CHA2DS-VASc 基礎的卒中風險以及HAS-BLED 基礎的出血風險都增高。隨著年齡增加,出血風險的增加更為顯著,大出血風險年發生率從65~79 歲組患者的1.9% 增至90 歲以上組的8.7%。在65~79 歲組及80~89歲組,卒中風險均明顯高於出血風險,但在高高齡組(年齡> 90 歲)出血風險(8.7%)增加接近於CHA2DS2-VASc 基礎的卒中風險(9.8%)。與之相應的是,高高齡組出血事件的發生亦顯著增加 (65~79 歲組,80~89 歲組,90 歲以上組分別為3.1%、14.6%、 21.2%), 同時出血事件增加了死亡率。出血事件中主要是大出血事件的發生增加。在發生出血的高齡房顫患者中,約1/3 患者出血後發生血栓事件。另外,5.5%老年房顫患者發生“雙向事件”,即病程中發生血栓及出血事件。發生“雙向事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齡86.3 歲,多數患者“雙向事件”後將再發血栓事件,死亡率高達22%。

 

高齡患者抗栓治療

“灰色地帶”者 兼顧預後整體效益

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高齡房顫患者可從抗凝治療獲益。BAFTA 研究對973 例平均年齡81.5 歲的高齡老年患者分別使用華法林(INR 2~3)或阿司匹林(75 mg/d)進行抗栓預防,該組患者卒中及栓塞事件年發生率為華法林低於阿司匹林(1.8% vs. 3.8%);而顱外出血事件,華法林低於阿司匹林(1.4% vs 1.6%)。2010 年“ESC 房顫管理指南”對口服抗凝藥物(OAC)治療進行了推薦( 表1)。年齡≥ 75 歲的房顫患者, 如果同時具有≥ 1 項危險因素(血壓, 心衰, 糖尿病, 卒中或TIA)應行抗凝治療。但高齡房顫患者,應充分評價其卒中及大出血發生風險。高出血風險的高齡房顫患者中,可應用達比加群替代華法林抗凝治療,因前者具有與華法林同樣的抗栓效果,但顱內出血等大出血風險降低。指南推薦,如患者為出血低危(HAS-BLED評分0~2),則應用達比加群(150 mg ,bid);如為出血高危(HAS-BLED 評分≥ 3),則應用達比加群(110 mg,bid)。“中國心血管病專家共識”建議,中國老年人INR 安全窗為1.5~2.5,≥ 75 歲老年人INR 為1.0~2.0,中位數為1.8,且最好不超過1.8。對於卒中及出血高危的房顫患者, 多數患者可從OAC中獲益,但在相對低卒中風險和相對出血風險高的患者中可能需要終止OAC 治療。HASBLED評分≥ 3 的患者,無論使用OAC 或者抗血小板藥物,在初始抗栓治療後應常規監測出血風險。對血栓及出血高危患者,很難準確識別出血事件和血栓事件發生之間的“灰色地帶”,並予以最大限度的有益抗栓治療。而發生“雙向事件”後再次抗栓治療也是臨床醫生的挑戰,需要仔細衡量出血及血栓發生風險,以及考慮不同臨床事件的預後,抗栓治療要兼顧對患者預後的整體效益。對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應中止抗凝治療至少3 個月後再抗凝。但對出血性腦卒中後不足3個月再次發生血栓事件需緊急抗凝時,可在“橋抗凝”治療(肝素治療2 周)後恢復OAC 治療同時嚴密監測INR,維持INR在達標值的低限。然而,在高齡老年房顫患者中,“雙向事件”後再抗凝治療,INR 值通常很難達標,需嚴密觀察臨床出血徵象(如口腔黏膜,皮下出血,尿、便隱血等)以達到最大限度抗凝治療受益。


抗凝管理出路

監測方式和新型抗凝藥物不斷推新

2010 年10 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THINRS 研究,旨在比較房顫或機械瓣膜置入術後患者在家每週自測INR與每月到診所監測INR 抗凝效果。結果表明,80% 患者有能力在家自行監測INR,調整INR到目標值。兩組患者發生卒中、大出血和死亡事件等一級終點事件的時間無顯著差別;非卒中的栓塞事件、心肌梗死等次級終點亦無顯著差別。自我監測組監測頻率增加,INR 達標時間增加,但主要事件發生並無明顯減少,而小出血發生增加。為什麼INR 達標時間增加,並沒有產生預想的更好預防血栓的保護作用呢?可能與華法林治療窗窄有關。近年來研發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及Xa 因子抑制劑。達比加群為直接凝血酶抑制劑,與華法林相似,但比華法林更為安全。RE-LY 研究納入了18 113 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分為低劑量達比加群(110mg,bid)、高劑量達比加群組(150 mg,bid)及華法林組。結果顯示,低劑量達比加群組比華法林組出血降低,但預防血栓事件相似。2011 年,《迴圈》發表了對1270 例電覆律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觀察,研究表明,房顫電覆律30 d,與華法林組相比,兩種劑量達比加群治療組卒中及大出血發生率均低或相似。而在對≥ 75 歲的7258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的分析顯示,低劑量、高劑量達比加群及華法林組出血性卒中發生率分別為0.20%、0.14%、0.47%/ 年,達比加群對卒中的預防作用獨立於年齡和腎功能。目前,正在臨床研究的藥物也備受期待, 如Rivaroxaban、Apixaban、Endoxaban 、Betrixaban等,希望得到更理想結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