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中心 主治醫師 葛亞博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淪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製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散於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鄧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複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藥物吸收後的藥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1、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迴圈執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執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遊行出人”的場所。根據中醫臟腑一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鬱而不通,氣血執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鬱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執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託毒,以經通髒,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2、藥效作用

  徐大椿曾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貼敷藥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區域性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通過經絡的貫通執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面板,徹於肉裡,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藥,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鬱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性質外,還與面板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面板吸收。經穴面板吸收藥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藥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迴圈;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式、中藥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洩”,區域性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面板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藥物穿透。研究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區域性血液迴圈;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藥物中所含的鉛皁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藥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3、綜合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鍼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藥物能治某病,用某藥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祕,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祕。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藥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藥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祕,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祕。另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單用一種藥物,如炒蔥白、炒鹽、大蒜等外敷患處來治療證型不一的疾病的情況有許多。一種藥物治療多種證型的疾病,僅從辯證施治和藥物性味主治上考慮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除了中藥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作用和經絡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藥不同,療效也有差異。如同為治療哮喘的貼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生薑汁)的療法就明顯優於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薑汁),說明藥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據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則更顯示出穴位和經脈的作用。如咳嗽貼天突。定喘、肺俞有顯著療效,而貼敷它穴或非穴位則療效不顯;遺尿、痛經貼敷首選神闕穴。

  這說明,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既有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藥物的溫熱刺激對區域性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藥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藥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藥物的作用、藥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