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腦病康復科 主治醫師 婁元俊

  嬰兒硬腦膜下血腫常發生在生後數月的嬰兒,表現為頭圍迅速增大、顱內壓升高、易激惹、嘔吐、肌張力改變和癲癇發作,是遲發性出血顱內出血的一種表現,本病顱內血腫多位於硬膜下或腦內,可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少數有腦室內出血。引起嬰兒顱內出血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男嬰發病率高於女嬰。

  晚發性維生素K(Vitk)缺乏是指出生2周後發生的Vitk缺乏症,常合併顱內出血,以自發性顱內出血或血腫多見。發病年齡在生後8天~12個月,96%以上出現在3個月以內嬰兒。低出生體重兒維生素K缺乏出血率是正常出生體重兒的5倍,輕微的創傷(例如從床上或沙發上摔下),也有可能導致遲發性急性硬腦膜下出血。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所致顱內出血早期臨床表現複雜,且不典型,易被誤診,非外傷性的硬膜下出血往往是首先由影像學報告中提出。

  顱腦超聲檢查不易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並因受掃描角度限制,對硬腦膜下血腫的診斷也欠準確。而顱腦MRI檢查可直接觀察顱內病變部位,明確出血的型別及出血程度;能動態觀察病變,估計臨床治療預後。本組19例患兒就診時生命體徵平穩,無其他部位出血,頭顱B超提示為外部性腦積水,後經頭顱MRI檢查發現有硬腦膜下血腫,表現為2~3個半月形高密度影,以頂、顳部為主的血腫。故對臨床有頭圍迅速增大、前囟飽滿、易激惹、嘔吐的嬰兒,雖無頭顱外傷史也要注意硬膜下血腫的存在,及時進行頭顱影像學檢查,以防漏診。

  顱內出血是維生素K缺乏症最嚴重的臨床表現,是造成嬰兒死亡和殘疾的重要原因,國內七省調查病死率為30.3%。也有文獻報道病死率達30%~50%,倖存者中約50%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癒率,是減少病死率與後遺症的發生率的關鍵。由於本病是維生素K缺乏所致的自發性顱內出血,用維生素K可達到止血的目的,本病伴顱內血腫的治療目前國內多采用非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