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胰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 崔衛東

  下肢體動脈硬化閉塞可造成肢體缺血,產生肢體發涼、麻木、蒼白,疼痛等症狀,導致肢體壞疽甚至危及生命。北美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中有近25%患有下肢慢性缺血。下肢缺血的治療原則應以努力行血管重建手術和血管腔內治療(介入治療),恢復肢體血供為主。現將我院2005年至2008年來血管腔內治療38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今年來我們開展了下肢動脈進化閉塞症的血管腔內治療,共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50,平均70歲。其中髂動脈閉塞18例,股淺動脈閉塞22例,N動脈閉塞8例。(25例髂動脈、股淺動脈、N動脈閉塞同時存在2處以上閉塞)。

  1.2術前準備:38例病人術前均進行詳細的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通過CTA或MRA檢查來進一步明確病變的情況(包括血管閉塞的部位病變的長度範圍等)。術前下肢動脈階段壓力測定和踝/肱比測定;術前3天口服腸溶阿司匹林100mg Bid,術前6小時禁食,備好必要的導管、器材、術中用藥及搶救用藥。

  1.3手術方法:根據病人病變的部位、有無繼發血栓、對側的血管條件的情況我們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手術入路。

  1、對側股動脈穿刺:作為常規入路,操作方便。

  2、同側股動脈穿刺:對側下肢血管也存在狹窄或閉塞、或輕度缺血癥狀者;

  3、局麻下解剖股動脈:適合於病人既有髂動脈閉塞又有股淺動脈或過動脈閉塞者;介入探查、球囊擴張:首先造影檢查明確血管閉塞的部位範圍,然後用超滑導絲、Cobra導管通過閉塞段血管,選擇血管相適應的球囊進行擴張(髂動脈8~10mm、股動脈6~8mm、N動脈4~6mm)擴張後再次造影檢查瞭解球囊擴張後血管的形態,若仍有狹窄則植入支架,造影瞭解支架放置情況。若支架擴張不滿意,可使用球囊再次擴張。術後繼續服用抵克力得250mg/d及腸溶阿司林100mg/d。

  1.4結果:髂動脈18例全部獲得成功,單純擴張6例,髂動脈支架12例,效果良好。股淺動脈22例,20例獲得成功,股淺動脈支架8例。N動脈以遠8例,成功5例。介入探查治療失敗5例,2例為股淺動脈閉塞,3例為小腿血管。併發症其中動脈夾層形成3例,遠端動脈栓塞4例,切開取栓成功。1例術中出現支架內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成功,其餘全部通暢。近期成功率87%。治療後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脛後動脈搏動著12條,佔30%。無嚴重併發症。

  2、討論

  2.1介入治療手術入路的選擇:動脈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變可以多處存在。所以治療要根據病變的範圍性質、及對側血管的條件來選擇入路。

  (1)對側股動脈穿刺:適合於病變對側病人下肢血管條件良好,血管無明顯的狹窄的情況下。

  (2)同側股動脈穿刺:對側下肢血管也存在狹窄或閉塞、或輕度缺血癥狀者;

  (3)局麻下解剖股動脈:適合於閉塞的遠端血管記憶體留有大量血栓,取栓後作腔內治療;

  (4)適合於病人既有髂動脈閉塞又有股淺動脈或過動脈閉塞者。

  2.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腔內治療的適應症選擇:介於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的病人,主要症狀是間歇性跛行,這些病人常常覺得轉流手術又擴大治療之嫌,不治療又無法解決存在的病痛。也適用於遠端流出道欠佳,阻力較高,手術效果不好的病人,通過提高灌注壓改善血運,而不會造成手術創傷,也可以在開啟N動脈後進一步試探開通過動脈分叉及小腿動脈,可能取得比手術更好的療效。本組一些病人CTA顯示股淺動脈閉塞、N動脈閉塞、膝關節以下的小腿動脈不顯影。病人小腿以下皮溫低踝關節以下面板花斑樣變瀕臨壞死,無法行轉流手術治療,雖然僅開通股淺動脈、N動脈,小腿動脈開通失敗。但病人症狀明顯好轉,靜息痛消失、面板溫度基本恢復正常。

  2.3下肢動脈閉塞症腔內治療的優勢:本組38例病人通過血管腔內治療近期效果良好,有效率87%。38條肢體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了0.56。並且介入探查具備微創更適合於高齡、體弱、糖尿病、心臟病人。可重複多次治療、治療失敗或術後再發時還有手術治療機會。並且對於遠端流出道差不適合轉流手術的病人,介入探查或許會創造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