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內科 主任醫師 王玉梅

  妮妮爸爸每每回憶起下面這段經歷都心有餘悸,他說辛虧醫生診斷治療及時,不然妮妮也逃脫不掉“開刀切腸”的災難!

  1歲2個月的妮妮人見人愛!出生後基本沒生過病。前幾天晚上洗澡時妮妮有點低燒,體溫37.6℃,排蛋花湯洋大便一次,寶媽認為是積食,沒太在意。第二天早上妮妮體溫正常了,按照日程表,寶爸寶媽上午要帶著妮妮到鄭大三附院上早教課、游泳;回外婆家吃午飯。下午到綠城廣場日光浴……可一上汽車妮妮就出現了嘔吐,快到醫院時妮妮竟哭鬧了幾分鐘,又吐了一次!寶爸寶媽以為妮妮暈車了,仍然沒有重視。一天的日程結束了,寶爸寶媽帶著妮妮大概晚上8點多才回到家中。可是妮妮每隔半個小時左右就哭一會,然後自己玩一會,有乾嘔!大概12點的時候妮妮再次哭醒了,而且嘔吐出綠色的東西,排出“洗肉水樣大便”!寶爸寶媽帶著妮妮直接到了三附院小兒消化科。值班醫生詳細詢問了病史並做了相關的體格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檢查;超聲檢查等輔助檢查,初步診斷“腸套疊;輪狀病毒性腸炎”!

  腸套疊是2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急腹症,佔腸梗阻的15~20%,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所謂腸套疊是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一部分腸管套入另一部分腸管的現象。嬰兒期的回盲部較為遊動,各種引起腸道蠕動功能和節律紊亂的誘因,如嬰兒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腹瀉、病毒感染都可誘發腸套疊。

  嬰兒腸套疊有以下“四聯徵”特徵性表現:

  1、陣發性哭鬧(腹痛):為早期出現的症狀,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發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哭鬧(腹痛)。患兒表現為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持續約10~20分鐘,然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間隔數十分鐘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狀如前。如此反覆多次,患兒精神漸差、疲乏不堪、面色蒼白。這主要是由於腸管套入後,腸套疊鞘部出現劇烈收縮引起的絞痛。個別較小的病兒無劇烈哭鬧,僅表現為陣陣不安和麵色蒼白,隨後進入休克狀態,需特別警惕。

  2、嘔吐:85%的嬰兒發病早期即有嘔吐,主要是由於腸繫膜被牽拉所致的反射性嘔吐,晚期嘔吐是腸梗阻的表現。

  3、血便:約一半左右的孩子以血便為首要症狀就診。多發生於起病後6-12小時,是本病特徵之一,常為暗紅色果醬樣便,亦可為新鮮血便或血水,一般無臭味,當疑為本病而尚無便血時可作直腸指檢,如指檢染血則有同樣診斷意義。出現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腸壁血迴圈障礙,致使粘膜滲血與腸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結果。

  4、腹部包塊:患兒上腹部可觸及一個“臘腸樣”包塊,即為套入的腸管。因為嬰兒哭鬧、檢查不合作,有時候腹部包塊不易觸及。

  有經驗的醫生根據以上四聯徵,結合腹部超聲“同心圓”表現,很容易做出腸套疊的初步診斷;確診則要靠空氣壓力灌腸,結腸注氣或鋇劑X線檢查是一種簡便安全而可靠的診斷方法,看到“杯口”狀影像為其特點就可及時作出正確診斷,同時也是較好的治療措施。此項檢查既為確診手段又為非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案。

  非手術療法:首選空氣或鋇劑灌腸。適應症為病程在48小時內的原發性腸套疊,患兒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腹部軟者。復位的指徵空氣灌腸時看到空氣突然進入迴腸末端,拔出肛管即見患兒排出大量臭氣;腹部腫塊消失;患兒一般情況好轉,安靜、不再哭鬧;口服0.5~1.0g碳末,6~8小時後可由糞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復位完全成功。

  手術療法:晚期病情比較嚴重,不適合作灌腸復位的病例,或已經灌腸未能復位的病例,疑有小腸套疊者;以及復位達3次以上者均須手術治療。術前應作好準備包括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抗生素、退熱及輸血等。手術時根據患兒當時情況及病理變化行套疊復位,腸切除吻合,腸造瘻等。

  特別提醒:腸套疊復位後需等待服用的活性炭經大便排出,證實腸道恢復通暢後方能進食,少部分患兒復位後有再次復發腸套疊的可能,需留心觀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