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鄧運宗

  “中國人的肝,外國人的肺”說的就是西方肺病發病率高,中國肝病發病率高。我國作為乙肝大國,乙肝最後發展為肝硬化是很常見的。而肝硬化通常是無法治癒的,因此認識、預防肝硬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肝硬化不應僅僅看做是一個單一的終末期疾病,而應看成是可以根據顯著的臨床症狀進行分期的一組全身性疾病。肝硬化可看作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根據預後主要分為:

  1期:

  處於代償階段,尚未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1%左右;

  2期:

  仍處於代償階段,但已出現食道靜脈曲張,一年死亡率為3%-4%;

  3期:

  失代償階段,出現腹水,一年死亡率為20%;

  4期:

  失代償階段,食道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一年死亡率為57%;

  5期:

  嚴重失代償階段,出現感染及腎功能障礙,一年死亡率可達到67%。

  肝硬化往往因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死亡,包括門靜脈高壓、靜脈曲張及曲張靜脈破裂出血、腹水、感染、肝性腦病、肝細胞性肝癌等。

  肝硬化無法逆轉,更不能治癒,這是經典的看法。與侷限在肝臟某個部位的肝癌不同,肝硬化是瀰漫性的,也不能像治療肝癌那樣切除。 既然肝硬化無法逆轉,也就不存在“治療”的藥物。至今,美國 FDA 也沒有批准過任何一款治療肝硬化的藥物。

  沒有了能治癒的藥物,肝硬化治療就只有三個方向:一是病因治療,二是對症支援治療,三是肝移植。 前兩個方向數十年無大變化,療效平平。對於失代償期肝硬化,肝移植是公認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受制於供體缺乏、費用昂貴以及移植相關併發症和病死率較高。儘管肝細胞移植有利於肝硬化的修復,但也面臨供體肝細胞的數量過少、排異反應、細胞活力低下、不能保持長時間體外增殖以及持續培養等實際問題。

  對於肝硬化患者應提倡早期預防干預,防止疾病進展,避免或推遲臨床失代償性併發症的出現。尤其對於很多肝硬化患者來說,在21世紀面臨的新挑戰在於儘可能避免進行肝移植。

  21世紀生物醫學的進展,為肝硬化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徑。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群,在特定的環境中可分化為肝臟幹細胞及類肝細胞,參與損傷肝臟的修復和重構,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終末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來這類細胞在肝硬化治療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基礎及臨床研究均取得了巨大進展。肝硬化病人主要的病變在肝臟,自體生產這類細胞的能力正常,所以採用自體移植的方法解決了來源問題,且排斥機率低,遺傳背景穩定,分化增殖能力強,易於臨床應用。

  由於肝臟的血供特點是門靜脈提供肝臟70%以上的血液供應,到達肝血竇後留置時間較長,選擇性分佈良好,在不改變器官微結構情況下與受體肝實質融合,且門靜脈系統內含有高濃度的嗜肝細胞因子,肝內微迴圈和門靜脈中血液含有的營養成分對移植的細胞群存活和生長有益。而門靜脈系統結構特殊,從主幹起,一端接受整個腸道的血液和由脾血竇彙集而成的脾靜脈血液,一端逐級分支直到肝血竇,因此,兩端均呈毛細管狀,故通常的輸注方式均無法直接到達門靜脈內。

  依據對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動態追蹤,結合技術平臺建設的實際,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鄧運宗主任開展了經門靜脈途徑自體骨髓細胞群移植技術。隨著病人的順利康復,標誌著該項技術已日臻成熟。

  該技術是在影像引導下,經皮經肝門靜脈穿刺及置管,將獲取的自體骨髓細胞群由門靜脈輸入,進而使其定植於肝臟,並應用其定向分化能力,實現肝細胞的再生,達到肝臟功能、免疫功能、骨架結構的重建。臨床上表現為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總膽紅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腹水生成減少等。與自體骨髓細胞群肝內移植技術相配合,利用已設定的門靜脈通道,可對不同病人設計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大幅度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傳統的門靜脈輸注通路的建立,需要開腹手術建立,創傷較大。鄧運宗主任率先開展經面板經肝穿刺建立門靜脈通路的微創技術,實現了治療全過程的微創化、舒適化。經此治療的病人,僅需臥床3-6小時即可自由進食、活動。

  臨床上應用上述技術治療肝硬化,且取得了較為可喜的結果。現有結果表明,80%患者腹水減少,肝臟體積變大,Child評分改善,肝臟祖細胞活性增加,可在6個月內持續分化成肝細胞。

  自體骨髓細胞群肝內移植治療肝硬化,還需要與其他有效的治療措施結合起來,如抗病毒治療、保肝治療等等;因為單純細胞輸注可能不會完全改善肝臟的病態結構。中醫藥治療肝硬化歷史悠久,應用於整個肝臟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

  肝硬化中醫名“積聚”,中醫的“淤滯”、“虛羸”、“積聚”直至“鼓脹”、“血癥”等病機病名也顯現出頑疾的性質。

  傳統中醫的治療,有清熱解毒、理氣化溼、活血祛瘀、養陰柔肝、益氣助陽利水等湯劑的內服,也有中藥外敷、穴位注射、中藥保留灌腸、鍼灸、經穴照射等外治法。

  臍部貼敷屬中醫外治療法之一,歷史悠久。依據中醫“理氣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滋陰益氣”治則,臍部貼敷劑由萊菔子、砂仁、地龍、漢防己等中藥組成。具有理氣消脹,化瘀清熱之功效,能增強消化道運動,促進腸蠕動,加速內毒素的排除,緩解臨床症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鍼灸對經穴起的扶助正氣而驅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穴注加之藥物的功效可相得益彰。使用黃芪注射液2ml雙側足三裡注射,對於患者的睡眠、食慾,疲乏等症狀有顯著改善,對於抗病毒的應答率有一定的提高,充分體現了“扶正祛邪”的中醫治療理念。

  中藥灌腸歷史悠久,其源於中醫治療八法中的“瀉法”。中藥灌腸以“清腸滌腑”為基礎,可輔以活血祛瘀、解毒利溼等多法,療效較為確切。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推出“因證而異、因人而異”的中藥灌腸驗方,相得益彰。實踐證明中藥保留灌腸副作用小、價格低廉,使用方便、還可以有效避免抗生素使用所致的耐藥發生。因而中藥保留灌腸在治療肝病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具有獨特優勢。

  在舒適醫療策略指導下的中西醫結合肝臟功能重建技術,為日益增多的肝硬化患者帶來福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