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頭頸外科 主治醫師 王江允

  鼻位於面部中央,位置顯著而獨立,它在整個面部美學形態和麵部立體結構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鼻部表面複雜的三維立體結構、表面被覆面板厚度的變化、鼻支撐結構從軟骨到骨的延續性以及其內部襯裡的上皮覆蓋,使得鼻再造在面部整形手術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鼻的整形再造手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早在古印度時期就有所記載,在當時的古印度,切除鼻子被當做是懲治人的一種常用手段,因此導致這種手術的興起。如今,鼻缺損的病因有所改變,面板的惡性腫瘤、意外的車禍傷、暴力傷、動物咬傷等成為目前導致鼻缺損較為常見的因素。

  15、16世紀,BrancedeBranca應用上臂帶蒂皮瓣創造了“義大利法”鼻再造術,上世紀初整形外科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諸多的全鼻再造方法。

  1、鼻再造的特點

  鼻位於面部中央,由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孔、鼻小柱等組成複雜的三維錐體,每部分又有其特定的長度、寬度、高度、弧度及多重曲線等美學因素,Burgett在1985年提出鼻的表面由淺的脊和谷勾劃出來,這些脊和谷將鼻分成凸的與凹的表面。

  鼻尖又可分為半側鼻尖,鼻背,成對的鼻側壁,鼻翼和軟三角,這些鼻的形狀取決於其下的硬、軟組織的輪廓。缺損應當在大小和形態上做些變化來適合鼻的亞單位,當缺損大小超過這種亞單位的50%時,應擴大缺損範圍至亞單位的全部。如果對缺損進行改造,再造的鼻子將呈現正常外形。

  同樣,如果切口設計在相鄰兩個亞單位的接合處,那麼術後瘢痕將能很好地得到隱蔽。鼻再造的方法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可以說鼻再造的歷史就是整個整形外科發展歷史的縮影,到目前為止,鼻再造的方法大致可分為皮瓣法和皮管法兩類。

  1.1額部皮瓣:前額皮瓣鼻再造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15世紀,印度就有人利用前額皮瓣行鼻再造,被稱為“古印度法”。1861年,英國外科醫生Carpue報道了兩例前額正中皮瓣鼻再造,手術成功。1946年,Kazanjian在美國推廣了經典的前額正中皮瓣鼻再造術,他取前額正中皮瓣(包含兩側滑車上動脈為血管蒂)向下旋轉180度行鼻再造。

  如今額部皮瓣仍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手術方式,是全鼻再造的主要方法。其適應證有:全鼻缺損或前半鼻缺損不能用耳廓複合組織瓣或鄰近皮瓣一次修復者;眉間至髮際面板距離大於6cm,區域性面板沒有瘢痕、癤腫;兩側滑車上動脈沒有損傷。

  應用額部皮瓣作鼻再造有以下優點:額部皮瓣有滑車上動脈、眶上動脈、額動脈和鼻背動脈等血管供血,皮瓣成活率高;再造鼻組織堅挺,不用植骨支撐,面板彈性、厚薄和色澤均與鼻部相似,較為美觀;皮瓣蒂部接近鼻根,方便轉移。其缺點主要有以下幾點:術後額部正中遺留瘢痕,影響外觀;手術需II期完成,病程較長;缺損面積較大時供瓣區組織量不足。

  1.2額部擴張皮瓣:為克服單純額部皮瓣鼻再造的缺點,汪良能提出應用前額部擴張皮瓣鼻再造,供瓣區可直接拉攏縫合,術後前額僅留一條不明顯的線狀瘢痕,前額基本保持正常解剖形態。手術分三期:首先把擴張器放置在前額帽狀腱膜及額肌下,待擴張面板足夠時取出擴張器,選擇一側滑車上血管為蒂的額上區擴張皮瓣,將皮瓣旋轉180度再造全鼻。

  擴張後的皮瓣再造色澤、質地與鄰近組織相近,韌度良好。擴張後的前額皮瓣較未擴張的前額皮瓣更薄、彈性好。抗氧化能力強。目前我科已採用該法完成全鼻再造1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

  2、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回顧鼻再造的歷史可知,儘管鼻再造的手術方法很多,但各種術式均有相應的適應證和優缺點。總體上傾向於額部面板無損傷的選擇應用額部皮瓣或額部擴張皮瓣行鼻再造。隨著前額皮瓣鼻再造術的不斷髮展,旁正中皮瓣因其蒂部血運影響小、易旋轉等優勢已逐漸取代了正中皮瓣。

  而皮瓣的選取也由傳統的攜帶大量額肌的厚皮瓣向攜帶少量額肌的薄皮瓣甚至超薄皮瓣發展,但其血運的理論基礎仍有待對前額血管的精細解剖以及微血管的構築做進一步研究。隨著當前美容整形技術,三維影象分析技術、顯微解剖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生物力學測試和分析技術等的發展以及生物相容的代用支架和工程化的全鼻產品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從實驗室製造出外形、色澤、質地和功能與缺損完全相匹配的鼻子可供應用於臨床移植,這將是整形乃至整個醫學史上的巨大飛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