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診療中心 主治醫師 王燕偉

  體外衝擊波是一種兼具聲、光、力學特性的機械波,可在三維空間傳播。其最佳傳遞介質是水和明膠,面板、脂肪、肌肉等組織同水的聲阻抗接近,因此衝擊波對面板、脂肪、肌肉、結締組織損傷較小。衝擊波產生後攜帶著巨大能量,經水囊傳遞,通過二次聚焦,能流被集中在靶區病灶內產生效應,對病變部位起到治療作用。對於許多骨科疾病來說體外衝擊波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無創的理想治療方法。

  一、體外衝擊波的產生方式

  體外衝擊波主要可以通過以下3 種物理學效應來產生。

  (1)電液壓效應:利用在水中放置的兩根電極,通過高壓電迅速釋放使電極附近的水迅速氣化,壓力和溫度急劇升高,引起電極周圍的水隨著這種突發衝擊波向外推動產生能量。

  (2)電磁效應:讓高能量脈衝式電流經過盤狀線圈時產生電磁場,通過逆感應作用在絕緣膜處產生排斥性磁場,電磁能量遇到絕緣膜後折射到水囊中產生平面衝擊波,再由凹透聲鏡將衝擊波聚焦並匯入需要治療的區域性區域。

  (3)壓電效應: 利用壓電陶瓷體的壓電效應轉變為機械效應所產生的逆壓電效應。

  二、體外衝擊波的作用機制

  衝擊波在傳導過程中於不同聲阻抗的材料介面之間,形成反射和折射,會在介面產生應力作用,並在材料內部形成能量衰減,阻抗大的吸收能量多,阻抗小的吸收能量少,形成不同的效應。體外衝擊波治療是利用衝擊波對人體內部組織、細胞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學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其作用機制如下:

  1、機械壓力效應

  當衝擊波進入人體後,由於所接觸的介質不同,如脂肪、肌腱、韌帶等軟組織以及骨骼組織等,因此,在不同組織的介面處可以產生不同的機械應力效應,表現為對細胞產生不同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拉應力可以引起組織間的鬆解,促進微迴圈;壓應力可以使細胞彈性變形,增加細胞攝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壓電效應

  衝擊波作為一種機械力作用於骨骼後,首先增加了骨組織的應力,產生極化電位,引起壓電效應。這種壓電效應對骨組織的影響與衝擊波的能量大小有關。許多動物實驗都發現高能量的衝擊波可以引起動物的骨骼骨折,低能量的衝擊波可以刺激骨的生成。

  3、空化效應

  人體組織中所含的大量微小氣泡在衝擊波的作用下急速膨脹、破裂,出現高速液體微噴射,產生撞擊效應。空化效應有利於疏通閉塞的微細血管,鬆解關節軟組織的粘連。

  4、止痛效應

  (1) 由於體外衝擊波對人體組織的作用力較強,可直接抑制神經末梢細胞,從而緩解疼痛;

  (2)體外衝擊波可改變傷害感受器對疼痛的接受頻率,由此緩解疼痛;

  (3)體外衝擊波通過改變傷害感受器周圍化學介質的組成,抑制疼痛資訊的傳遞;

  (4)體外衝擊波可引起區域性充血,從而促進炎症的消退。

  三、體外衝擊波的臨床應用

  體外衝擊波作為一種新興的非侵入性無創治療方法,目前已被廣泛的用於治療骨缺損、骨不連、骨折延遲癒合、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跟痛症、跖筋膜炎等許多骨關節疾患的治療中,
而且療效顯著。美國FDA已把體外衝擊波作為治療跟痛症的常規方法。

  1、體外衝擊波在骨關節疾患中的應用

  肌腱疾患: 包括肩周炎、肱骨內/ 外上髁炎( 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 、肌腱炎、滑囊炎、髕腱炎、跟腱腱鞘炎、跖筋膜炎及鈣化性肌腱炎等。

  骨與骨軟骨疾患: 包括骨折不癒合/ 延遲癒合、骨折後假關節形成、跟骨骨刺、股骨頭骨骺骨軟骨病、Osgood Schlatter 病(脛骨結節骨軟骨病) 及Kohler 病( 足舟骨無菌性壞死) 等。

  2、體外衝擊波的禁忌證

  以下患者不適宜接受體外衝擊波治療:孕婦、凝血功能異常者、外周神經病變患者、青春期骺軟骨患者、以及安裝心臟起搏器或患有不穩定心絞痛、充血性心衰的患者。

  3、體外衝擊波的副作用

  由於體外衝擊波能量較強, 在治療中患者可伴有針刺樣疼痛的感覺。因此, 治療前要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另外, 要提醒患者在治療當天禁忌做劇烈活動,如有疼痛加劇, 應即時複診。

  體外衝擊波的能量一般分為低、中、高三級: 低於0. 08 mJ/ cm2為低能量; 能量在0. 28 mJ/ cm2 附近為中等能量;高於0. 6mJ/ cm2, 為高能量。通常低/ 中能量無明顯副作用, 只有高能量的衝擊波在治療中會有出血或神經損傷等一些較小的副作用出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