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簡介:
女性,59歲,因乾咳、胸悶2月餘入院。胸部CT提示:左上肺腫塊影,固有段支氣管受侵狹窄,左肺動脈幹區域性受侵,尖前段動脈被包繞。術前診斷:左上肺癌擬行手術:左上肺支氣管、肺動脈聯合成型+縱膈淋巴結清除術。
2、手術簡介:
探查:胸膜未見轉移灶,無胸水。切斷下肺韌帶,清除9組淋巴結,將下肺靜脈遊離出來暫不切斷結紮,開啟肺門周圍縱膈胸膜繼續探查,左肺動脈幹區域性受侵,但上葉支氣管與左肺動脈主幹之間的間隙仍可順利遊離開。切開葉間胸膜,遊離解剖肺動脈的葉間部,建立人工隧道,開啟斜裂的前後部,同時清除11組淋巴結,解剖舌段動脈和2根後段動脈,切斷結紮之。
以尖前段動脈根部為中心,解剖遊離左肺動脈,探查發現左肺動脈幹僅區域性受侵,尖前段動脈根部被包繞,腫瘤侵犯佔左肺動脈周徑的三分之一,沿肺動脈長軸侵犯的長度約0.5公分,術中決定行左肺動脈壁部分切除重建。術者用心耳鉗阻斷肺動脈的遠心端和近心端,使受侵動脈段無血,剪除受侵肺動脈側壁並取部分血管壁送快速冰凍,5-0的普里靈線沿長軸連續縫合,恢復其連續性。
鬆開阻斷鉗,無滲血,但左肺動脈幹嚴重狹窄,狹窄長度約1.5公分,狹窄處的直徑大約0.5公分。接下來的術中決策是該手術中最精彩的部分,先介紹一下最後的結果:切除狹窄的肺動脈段,後行端端吻合恢復肺動脈的連續性。
重建過程如下述:potts鉗阻斷左肺動脈根部,romel阻斷下肺靜脈,切除狹窄的肺動脈段後,將遠端修剪成斜面以增大其口徑,然後5-0的普里靈線連續縫合兩斷端,由於兩口徑有一定的差異,所以重建時口徑小的一側針距適當密一點,口徑大的一側針距適當疏一點。縫合過程中為防止血栓形成,要以肝素鹽水間斷沖洗血管腔,縫合完最後一針,暫不打結,先放開阻斷下肺靜脈的romel,再放potts鉗,排氣後打結。
隨後又發現有一針縫線處血管壁被切割,術者取0.5×0.5公分大小的滌綸補片(防切割)作為墊片在血管裂傷處加針修復,效果良好。後面的手術步驟比較簡單,切斷上葉支氣管,清掃4、5、6、7、8組淋巴結,結束手術。
3、小結:
該手術的難點在於,術中發現肺動脈主幹狹窄後該如何抉擇,術者當時面臨3種選擇:不做任何處理、全肺切除、肺動脈幹袖狀切除重建。顯然,前兩種抉擇是不合適的,但是第三種方案也有一定的風險,那就是重建後吻合口的張力可能過大。如果通過鬆解下肺韌帶和肺門仍不能解除張力過大的問題,那麼術者只有一種選擇―左肺全切。
現在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根據術中探查腫瘤侵犯左肺動脈的情況來看,做區域性動脈壁楔形切除是完全可行的,為什麼會造成重建後狹窄?答案只有一個:血管壁切多了。術者以心耳鉗來阻斷左肺動脈的遠近端,事實上,此時的心耳鉗就相當於一個側壁鉗,阻斷血管後,術者在切除時受到阻斷鉗的影響,往往不能確定剩餘血管壁的情況,多數情況下都會多切,結果造成重建後狹窄。
術後考慮,如果術中換一種血管阻斷方式,然後再去切除受侵的血管壁可能獲得較滿意的效果:上肺靜脈已經切斷,直接以potts鉗阻斷左肺動脈根部,romel阻斷下肺靜脈,在無張力的情況下切除狹窄的肺動脈段。因為這種方式在切除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剩餘肺動脈壁的情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