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外科 主治醫師 李濤

  丹毒是由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面板或皮下組織內淋巴管及周圍軟組織引起的急性炎症,好發於小腿、足部,其次是面頰部,少數發生於軀幹部。丹毒中西醫同名,因其為面板突然變紅,如丹塗脂染,呈片狀紅斑而得名。西醫治療原則是早期、有效、足量使用抗生素,解除全身症狀,控制炎症擴散,防止復發,但是臨床療效不甚理想。筆者在臨床對下肢丹毒施以中醫內外治相結合的方法,療效顯著,今選取3例介紹如下:

  病案1

  何某,男,45歲,2008年8月23日就診。主訴:右足背紅腫脹痛三天。三天前右足背突然出現紅腫脹痛,伴有惡寒、發熱(T 38.8 ℃ ),日靜滴青黴素1200萬單位,病情未得到控制。刻診:惡寒、發熱(T 38.5℃  ),口乾欲飲,納可,二便正常,右足背紅腫脹痛,膚色紅赤如丹,邊界清楚,面積約7cm×4 cm ,壓之褪色,捫之灼熱,痛劇,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血常規:白細胞12.08× 109 /L  ,中性0.78,淋巴0.22。診斷:右足背丹毒。證屬溼熱下注。治則:清熱化溼解毒,活血通絡。治療方法:1、內治法方用四妙勇安湯加味。方藥如下:玄蔘、金銀花各30克  當歸、赤芍、牛膝各15克 黃芩、梔子、連翹、蒼朮、茯苓、紅花、地龍各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付。2、外治法 :  右足患處常規碘伏消毒,三稜針輕快鳥啄樣叩刺患處5―8針,進針約2―3毫米,針刺部位有少許滲血,稍等片刻,碘伏再次消毒後,患處外敷加味金黃散膏(厚度約4―5L),而後無菌繃帶包紮固定。次日,右足背腫痛明顯減輕,再次三稜針叩刺後,患處外敷加味金黃散膏,外敷六次後諸症皆除,血象恢復正常,患者痊癒。

  病案2

  唐某,男,72歲,2010年 9月10日就診。左小腿及足背紅腫熱痛半月餘。於半個多月前因腳氣感染致使左小腿及足背開始出現紅腫熱痛,伴有發熱,以“左下肢丹毒”在某醫院住院治療,每日靜滴“頭孢曲松鈉”、患處外敷魚石脂軟膏、區域性理療等治療,住院半個多月,左小腿及足背紅腫熱痛不減,身熱不退而轉求中醫診治。刻下症狀:T38.2 ℃    左小腿脛前、踝部及足背紅腫明顯,邊界清楚,表面光亮,按之  沒指,皮溫灼熱,按之疼痛,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沉細。血常規:白細胞11.4× 109 /L ,中性0.82,淋巴0.18。診斷:左下肢丹毒。辯證為溼熱下注,脈絡瘀阻,正虛邪戀。治宜化溼解毒,祛瘀通絡,利水消腫。治療方法:1、內治法,方藥  金銀花、黃芪、太子參、薏仁 各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黃柏、蒼朮、紫草、丹皮、赤芍、澤瀉、白朮、茯苓各10克,木通、甘草各6克。水煎服,日一付。2、外治法:三稜針叩刺後左下肢患處外敷加味金黃散膏,無菌繃帶包紮固定,連續叩刺2次後(每天一次),患處繼續外敷加味金黃散膏。(叩刺方法同病案1,叩刺針數為10―20針。)內外治結合三天後,下肢紅腫痛明顯減輕,十天後患肢症狀基本消除,繼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調理氣血而愈。

  按語:病案1和病案2均為急性下肢丹毒,臨床上以發病急、症狀明顯為特點,以溼熱下注,脈絡瘀阻為主要病機,但二病案又有所不同。病案1為中年男性,剛病不久,四診合參,辯證為溼熱下注,方用四妙勇安湯加味,其中玄蔘,金銀花,當歸、甘草四藥養陰清熱活血解毒,黃芩、黃柏、牛膝等清熱化溼引藥下行,紅花、地龍活血通絡,使毒解血行,腫消痛止。病案2為老年男性,發病半月以上,經抗生素治療後療效欠佳,毒邪充斥多日,已耗傷氣血,加之下肢腫甚,四診合參,辯證為溼熱毒邪瘀阻下肢,氣滯血瘀,故方中用黃芪、白朮、太子參健脾益氣,蘊有託毒外出,以防毒邪內陷之意,茯苓、澤瀉利水消腫,腫消痛止。二病案採用了相同的外治方法即三稜針叩刺病變部位面板及中藥外敷。三稜針叩刺病變部位面板可以疏通區域性壅滯之氣血,使熱毒之邪隨血液滲出而外洩,從而使經氣得以調節,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進而達到消炎消腫止痛之目的。加味金黃散膏多用於早中期丹毒,具有解毒消腫、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功效,不但能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而且能減少炎性滲出,促進炎症吸收,防止炎症擴散。內服中藥、三稜針叩刺與外敷中藥三法合用,臨床療效確切,值得借鑑。

  病案3

  王某,男,58歲,2009年7月22日就診。主訴:右小腿腫脹沉痛一年餘。於2008年6月無明顯誘因右小腿紅腫脹痛,腫脹自內、外踝開始逐漸至小腿,同年9月,右小腿腫痛、沉脹最為明顯,嚴重時影響行走,無下肢靜脈曲張,下肢彩超提示無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曾在當地醫院以“靜脈炎”住院治療,療效一般。一年來,右小腿腫痛時輕時重,反覆發作。刻診:右下肢膝關節以下至內、外踝輕微腫脹,腫脹廣泛均勻,膚色暗紅,皮溫略高於左側,質韌,觸痛明顯,舌質紅降,苔白膩,脈沉澀。診斷:右下肢慢性丹毒。證屬溼熱毒邪蘊結下肢,瘀血重症。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療:1、內服方藥  金銀花、丹蔘、雞血藤、土茯苓各30克 當歸、川芎、赤芍、丹皮、防已   山甲、蒼朮各10克。水煎服,日一付。同時靜滴燈盞花素100毫克,15―20天為一個療程。2、中藥薰洗溻漬右下肢患處。方藥  丹蔘、雞血藤各30克 當歸、川芎、赤芍、元胡、威靈仙各15克 紅花、白芷、五加皮、海桐皮各10克  芒硝30克(後下)。 將上述藥物共為粗粉,用紗布包紮好(可分包),水煎煮後,乘熱先燻蒸後洗、溻漬患處,日2次,每次30―60分鐘。20天后,患處膚色基本正常,疼痛消失,下肢腫脹症狀明顯緩解。

  按語:本例為下肢慢性丹毒,溼瘀蘊結,病程長,纏綿不愈,在內服中藥的同時,靜滴燈盞花素以增強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功效。薰洗方藥中,當歸、川芎、赤芍、元胡、威靈仙等清熱涼血活血行氣,散瘀止痛,芒硝辛苦鹹寒,辛散苦洩,走而不守,全方共奏活血消腫軟堅散結之功效,臨床上具有較好的療效。

  丹毒乃熱毒溼邪交織而成,熱毒入血分,“不得外洩,發於肌膚”為發病的基本病機,所以丹毒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涼血解毒。按照清?高錦庭《瘍科心得集》外科瘡瘍三焦論治理論,“其在下部者,俱屬溼火溼熱,水性下趨故也,”故治療下肢丹毒在清熱涼血解毒的同時,應佐以活血利溼通絡止痛之法。若病程長,病情反覆發作,已耗傷氣血,應酌加益氣養血之品,顧護脾胃之氣,以免苦寒之品更傷氣血。總之,在治療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質、病程、新病、久病等因素,隨證加減用藥,多法協同治療,充分發揮中醫內外治作用的優勢,內外治相結合,以提高臨床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