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副主任醫師 曾洪飈

  小兒的排便情況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對於是否便祕,一般的觀念都以大便的次數來確定,其實應主要看大便的質和量,以及對健康有無不良影響。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差別很大。完全食母乳的嬰兒每日大便的次數可較多;用牛奶及其他代乳品者,大便次數較少,每日一次或2―3日一次。如大便次數較少,但其性質及量均正常,小兒又無其它任何不適,則不能認為是病態。如果大便乾燥,量少又難幹排出,雖然一天可有2―3次,但其總量比平常一次的量還要少,則可視為便祕。特別是有同時食慾減少、腹部脹滿、便意頻繁,則更是便祕的表現。如果小兒平時排便習慣較規律,而突然兩天以上不解大便,特別是伴有腹痛、腹脹或嘔吐,則更要注意尋找其便祕的原因。

  不同年齡小兒有著不同的便祕的常見原因。當小兒食物不夠時,也可以出現便祕,如果同時出現體重不增,且常因飢餓而啼哭,在補充食物後,則大便可以正常。又小兒因喝水太少,特別在夏天,出汗多,腸內水分被吸收,致使大便大幹燥也可有便祕。隨著小兒年齡的逐漸增大,如果平時未經排便訓練及形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可以成為便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因為平時排便習慣不規則,雖然有排便的感覺,但由於過於貪玩或因為其他事情,而有意識地抑制便意,時間長了,可使腸內排便的反射敏感度降低,大便堆積於腸內,使更多的水分被吸收,大便變得較乾燥,更使大便不易排出。小兒食物過於精細,缺少纖維素,對腸壁刺激不夠,也可以形成便祕。

  另外,腸狹窄、腸梗阻、直腸或肛門狹窄、幽門痙攣、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等腸道疾病。營養不良;運動量少,可使腹肌無力,腸肌張力降低,都可使小兒便祕。腦及脊髓病變也可以使小兒出現便祕。這些情況均須針對特殊病因進行治療。

  小兒如果經常出觀便祕或大便乾燥,就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至少可以導致肛裂或痔瘡,並且還可以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使食慾減退。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逐漸造成孩子的營養不良,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通過調整飲食、訓練、服用藥物和灌腸等一系列方法調節腸道功能,減少腸道內糞瀦留,並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可達到治療便祕的目的。

  一、調整飲食  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疾病,這對排便障礙性疾病尤為重要,患兒不能像正常兒那樣自由選擇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控制,有些食物要增加,有些食物要限制,應養成多飲水的習慣。

  穀類(粗糧):玉米、高粱米和小米等;

  穀類食品:五穀麵包、五麥麵包、黑麵包、提子麵包、高纖維素餅乾、燕麥餅、威化餅、消化餅、小麥脆餅乾和麥片等:

  蔬菜類:韭菜、蒜薹、黃豆、豆角、白薯、白菜、蘿蔔等;

  水果類:香蕉、菠蘿、李子、杏、梅子、棗等;

  飲料類:各種果汁、蔬菜汁等;

  其他:花生、胡桃、核桃、杏仁、腰果、榛子、瓜子、葡萄乾等。

  上述都是富含纖維素和具有緩瀉作用的食物,要根據情況和患兒習慣愛好制定相應食譜,花色品種和製作方法要不斷更新,防止小兒長期吃同一種食譜而產生厭煩和牴觸情結。

  二、排便習慣訓練

  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可以對各種排便性障礙性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是以便祕和腹脹為主的患兒更為重要。不要忍便意,經常忽視便意會影響正常排便反射。

  方法:每日三餐後立即到廁所訓練排便,讓患兒坐在便盆上,用力排便,同時可以加入慾念,想象糞便在腸管內移動,直至排出,每次訓練20鍾。在訓練剛開始,可能排不出大便,但仍要訓練,家屬要堅定信心,給患兒進行耐心勸導,每次成功排出大便後,家屬要給予鼓勵或一定的物質獎勵。一般訓練2~3周後,均可成功,保持每日三次大便,並且排便不很費力。

  對於長期便祕的患兒則需採用三段排便訓練

  目標:定時排便,5分鐘排出,一次排空

  第一段:定時排便(坐盆)

  第二段:5分鐘不排出則注入開塞露

  第三段:排完後再注入開塞露

  如果第一段已排便則免除第二段;第三段後只排開塞露無糞便,連續3天免除第三段。

  以後每天監督排便,每週1次便後注開塞露抽查,堅持1年。

  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當參加體育運動,保持良好的樂觀態度,以增加腹肌、膈肌、提肛肌的肌力。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也會改善消化道功能。

  四、藥物治療

  以容積性瀉藥和潤滑性瀉藥為主。(用藥遵醫生處方)

  灌腸  灌腸是利用等滲液體清除腸道內瀦留糞便,達到清潔腸管、促腸蠕動、防止便瀦留和便失禁發生的目的。判定腸道是否清潔主要根據洗腸後是否還有便失禁發生,如果有則說明腸道還有糞便未洗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