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外科 主治醫師 劉希傑

  便祕是常見疾病,無論成人或兒童,在一生中均會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出現,據統計便祕在成人佔2-10%,兒童大約佔5%。首先,食物通過消化道的時間與年齡有關,進食後,小腸會出現移動性運動複合波,將食物大約以每小時5cm向迴腸末端推進,而後小腸內容物經過盲腸後進入結腸,結腸主要通過集團運動將腸內容物向遠端推送,殘渣進入直腸壺腹部後刺激區域性感覺神經反射從而引起便意。這種按時規律的排洩一方面可以減輕腸管淤滯及細菌過度生長,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腸管負擔及毒素過多吸收。

  臨床中常見的便祕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其中包括功能性、器質性、藥物性等等。

  (1)腸管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炎症、發育畸形甚至也包括異物或寄生蟲損傷等。

  (2)直腸肛門病變:肛門狹窄、肛裂、肛瘻、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盆底病等。

  (3)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甲減、甲狀旁腺疾病、糖尿病、氨基酸代謝異常等。

  (4)神經系統疾病:中樞性腦部疾病、脊髓損傷、周圍神經病變等。其他方面等等。

  針對新生兒及兒童出現便祕主要注意以下兩種腸管器質性病變:

  一、是先天性巨結腸症:其主要特徵為出生後90%以上不排胎便或排出延遲,且頑固性便祕加重,腹脹明顯,可見腸型及蠕動波。鋇灌腸可見狹窄及擴張段,24小時複查平片見鋇劑殘留。直腸測壓檢查無內括約肌鬆弛反射,直腸粘膜組化AchE呈陽性反應+~~+++,病理狹窄段無神經節細胞存在。

  二、是巨結腸同源病(或有稱類緣病)便祕症狀可出現較晚,多數在數月或半年之後,腹脹不著,便祕逐漸加重,有時有短期緩解期,鋇灌腸狹窄段低或不明顯,擴張段長短不一,測壓可出現非典型的鬆弛反射,組化檢查據取材深淺表現(+~-)病理檢查可有神經節細胞,然而其細胞數量及質量異常其特點

  (1)巨大神經叢、神經節細胞增多(每個節內多於7個細胞)

  (2)乙醯膽鹼酶活性升高

  (3)可見異常孤立的神經節細胞

  (4)A型肌間神經叢交感神經不全或未發育。

  關於治療方面,Scharle認為早期發現診斷後90%手術後可治癒。其中也有認為多數超短段型及部分同源病可保守治療6個月。手術方面一般認為根治手術要求切除全部病變腸管,否則易復發。有國外學者報道復發者多數為同源病,常見型巨結腸治癒效果較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