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無論西方醫學還是中國傳統醫學,思維方式都屬於整體論的範疇。整體論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徵是強調人的整體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體水平,考察和調節在人的整體水平呈現的健康和疾病的過程,總結和掌握整體性的規律。
整體性是人的一種根本特性,整體論思維方式符合人的這種特性,因而在本質上是合理的,其臨床意義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中國傳統醫學一直沿用這種整體論的思想至今,併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大特色。
整體觀也是現代系統論的核心思想。現代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由要素或子系統組成的,但系統的整體效能可以大於各要素的效能之和。因此,在研究這類系統時,必須從整體出發,立足於整體來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間的關係,再通過對部分的分析而達到對整體的深刻理解。
我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系統論基礎上的整體觀。
軀體是一個整體
人體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機整體,不像機械那樣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組合而成。因此,有學者認為人的整體是元整體,不是合整體。元整體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於機器的整體性,整體內的部分離開整體不能獨立存在。
人體這一元整體是一個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的動態系統。系統內八個子系統都通過神經和內分泌相互聯絡著,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統功能正常,彼此之間就能維持一種正常的關係,整體就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個子系統功能異常,將會通過神經和內分泌影響其他子系統,進而影響整體的功能。
臨床上常常見到的是,一個系統出現了病變,可以在其他系統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徵,有時候,甚至疾病所在的系統未出現任何症狀和體徵之前,其他系統就已經出現了症狀和體徵。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體疾病,而各組織、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變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區域性表現。區域性的病變可以通過神經和體液的途徑影響整體,而機體的全身功能狀態也可以通過這些途徑影響區域性的病變的發展和經過。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不治整體,就不能治療區域性。
心身是一個整體
人體不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是一個心身合一的整體。 在人體這一整體內,心身是互相聯絡,密不可分的。軀體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變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軀體上出現一系列的症狀,甚至可以引起軀體的病理變化。
心身醫學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邊緣科學,是醫學領域中研究心身相關的醫學分支學科。現代醫學用整體的觀點看待健康和疾病現象,把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看成是生命過程中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不再將二者完全割裂開來。這樣一種醫學認識論上的進步,對於臨床工作有現實意義。
由世界衛生組織組織14個國家參加、15個城市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綜合醫療機構中的心理障礙”的報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軀體症狀為主訴到綜合性醫院各個科室就診。從此研究結果中,心身的關係可窺一斑。
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應該作一個整體看待
臨床表現指病人的主觀症狀及醫師查體所得的客觀體症。 實驗室檢查結果是用現代先進的儀器檢查病人的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結果。對科學和科技的過度崇拜,使人們過度相信和依賴儀器檢查的結果,忽視了病人的基本症狀和體徵。其實,不但症狀和體徵是疾病這一本質的外在表現,而且實驗室檢查結果也是檢查疾病的外在表現DD生化、病生和病理所得的結果。
也就是說,三者都是反映疾病的表現,理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在疾病診斷價值方面,三者並不存在優劣之分,不可顧此失彼。在分析判斷實驗室檢查結果的時候,必須在病人狀和體徵的基礎上進行。不認真分析具體病人的症狀和體徵資料,過度依靠實驗室檢查結果,所得的結論往往南轅北撤,離真實的情況相差甚遠。
另外,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反映的是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具體時間橫斷面的情況,反映的是疾病整個病程的某一“點 ”。病史是反映病人的疾病發生、發展和康復的動態演變過程,反映的是由疾病的許多“點”組成的“線”和“面”。可見,病史包含有更多的可供診斷的資訊。
因此,希望大家重視病史的詢問和收集。英國學者曾報道,綜合醫院中約82.5%的病人可以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做出診斷,而需要體格檢查或實驗室檢查幫助診斷的各佔8.75%。
理論思維、經驗思維和哲學思維是一個整體
臨床思維包括理論思維、經驗思維和哲學思維。理論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它不是停留於對物件的外部特徵和表面聯絡的認識,而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藉助於科學抽象力和理論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問題,形成關於物件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
經驗思維是以經驗為依據決斷問題的思維形式,是最基礎、最一般的思維形式,它具有內容的重要性、直觀的感知性、認識的表面性、觀察的侷限性、分析的非定量性特點。哲學思維是在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基礎上進行總體反思和整體綜合的能力,是一種更高階、更成熟的理論思維能力。
遺憾的是,許多醫師工作一輩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很高的醫學理論水平,卻對哲學思維不屑一顧。其實,哲學思維非常重要。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學家必須同時為哲學家。”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應該從醫學開始,而醫學最終應歸結於哲學。”古羅馬時期的醫學大師蓋倫有一句名言:“最好的醫生也應該是哲學家。”
理論思維和經驗思維是哲學思維的基礎。離開了理論思維和經驗思維,哲學思維就成為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末。同時,哲學思維滲透在理論思維和哲學思維裡面。 因此,哲學思維應該同理論思維和經驗思維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雖然,我們把理論思維、經驗思維和哲學思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但在這個整體內,哲學思維具有戰略性、方向性意義,其正確與否,往往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作用。正如戰略上的錯誤無法從戰術上彌補一樣,哲學思維上的偏差難以用具體的理論思維、經驗思維來彌補。
因此,具有哲學思維的醫師,能夠站在哲學的高峰上進行科學思維,能夠高屋建瓴,高瞻遠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