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婦科 主治醫師 馮桂玲

  婦科血癥的治療用藥注意事項:

  1、固崩止血

  婦科血癥多莫過於崩漏,危莫過於暴崩。暴崩之時,治療首務在於止血,分秒必爭,中西結合,共奏止血之力。尤昭玲教授認為其病機不外乎氣虛、血熱和瘀阻三個方面[1]。中醫治療以益氣養陰,化瘀止血為治療原則。因氣能攝血,故止血以益氣為主,以益氣為先;況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精血津液皆屬於陰,失血必傷陰,陰虛則生內熱,熱擾衝任則迫血妄行,故此時養陰有寧血之意。“塞流”以止血以不留瘀為目標,故炭類藥物的選擇以化瘀止血為主。尤教授臨床常用經驗方為“功血寧方”,主要藥物組成有黨蔘、黃芪、炙龜板、茜草、烏梅炭、阿膠、陳皮、甘草,濃煎頻服,如腹瀉加山藥。方中黃芪為君,量大力巨集,益氣止血,黨蔘為臣,健脾益氣,參芪合用共奏益氣攝血之力。阿膠味甘性平,入肝、腎經,能滋陰潤肺,補血止血,用於多種出血證,止血作用良好,且為補血佳品,對出血而兼見血虛陰虛者尤為適宜;龜版味鹹、甘,性微寒,有滋陰潛陽、養血補心之用。《神農本草經》雲龜版:“……主治漏下赤白,……”;烏梅酸、澀,性平,有生津收斂之用,生津則助陰血生,收斂則固血,烏梅炒炭則止血力佳;陳皮理氣健脾,使諸藥補而不膩;茜草炭清熱涼血,化瘀止血,有止血不留瘀的功用。以上諸藥佐助參芪養陰、清熱、化瘀止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縱觀全方益氣以攝血,養陰清熱以寧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配伍得當,構思巧妙!

  2、調經止血

  陰道異常出血者除久漏不止,尚有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經前點滴出血等情況,臨床治療需要辯證論治, 調經止血。

  2.1經期延長、月經過多

  基於“久漏久崩,宜清宜通”,對於久漏不止、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等病證一般不宜止血而應理血,務使瘀血散化,經絡疏通,血行歸經,方能血止。在功血寧方的基礎上,出血量多選血餘炭、大黃炭、炒蒲黃、白芍、大小薊;仙鶴草、荊芥炭、貫眾炭、大小薊。有瘀者多表現為經血內有紫暗色塊、舌體紫暗。因久漏必瘀,瘀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則出血不止,適當佐以化瘀行血之品,有通因通用,不止血而血自止之妙。常用活血化瘀藥有:茜草、烏賊骨、棕櫚炭、茺蔚子。面色灰暗白,舌體淡胖者證屬虛寒,用赤石脂、禹餘糧。經血有腥臭味、舌體暗紅、苔黃膩者少佐清熱涼血藥物,可起到清熱止血之用,常用白芍、椿根白皮、丹皮、黃連、茵陳。手足心熱、舌體紅瘦者證屬陰虛,用滋陰清熱之灸龜版、黃柏、旱蓮草、生地、白芍。量少淋漓者,宜採用收斂止血藥,可選用用仙鶴草、地榆、白茅根、棕櫚炭、五倍子。

  2.2經前漏紅

  經前漏紅,即經前期月經少量間斷出血,持續1-2天,月經才正式來潮,多見於黃體功能不全、子宮內膜炎與子宮內膜卵巢異位者。該病易反覆發作,不易治療。臨床多分兩型論治。兼夾心肝鬱火、溼濁、血瘀者多經血暗紅、心煩口苦、舌體暗而苔黃膩。治療不宜過用收澀、過溫藥物。在因勢利導,促使經血排出的基礎上加蓮心、石斛、合歡皮、旱蓮草、鹿銜草、青蒿、荊芥、澤瀉、佩蘭。面虛腫灰暗、形寒肢冷、舌體胖為陽虛病變,治宜益氣助陽,選黨蔘、白朮、茯苓、山藥、寄生、菟絲子、鹿角霜、鎖陽。僅夾血絲者可選生地榆、仙鶴草、荊芥。

  2.3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即排卵期出血。經間期是氤氳狀況下的氣血執行較活躍的階段,胞卵需順勢破膜而出,故氣血宜動不宜靜。動稍過,則有出血;靜則胞卵不能排出。經間期出血多系肝經有溼熱內蘊。治療之時宜散溼熱,忌過用固斂酸澀之品。常用藥物有仙鶴草、荊芥穗、側柏葉、生地榆、大薊、小薊、生地、白芍。有瘀時腹痛、經血中有瘀塊雜物、舌體紫暗,藥物用馬鞭草、鹿銜草、茜草、紫珠草、荊芥穗清熱化瘀止血。出血量多時用馬鞭草、鹿銜草、旱蓮草、仙鶴草清熱止血。

  2.4宮環出血

  宮環出血病因病機特殊,為“金刃異物”直接損傷胞宮脈絡,經脈瘀阻(即血瘀),是宮環出血的關鍵性病機。因此本病在論治方法上也有其特殊性。不能祛因論治,臨證常分肝鬱血瘀、陰虛血瘀、氣虛血瘀論治,而血瘀胞宮為本病的實質,化瘀止血是貫穿各法的有效治法[2] 。在以化瘀止血的基礎上分階段論治。在經期第1―3天,用活血化瘀法,促進氣血流動,促進子宮收縮,加速子宮內膜脫落,瘀血排出,從而達到瘀去血止,選用地錦草、鹿含草、荊芥、茜草;經行4―5天採用益氣補腎,止血固衝,補氣止血,養血調經,需用黨蔘、黃芪、菟絲子、川斷、仙鶴草;經淨後,主要以調理衝任、氣血為主,病久失血過多者,用阿膠、當歸養血補血。黃芪、升麻、蒲黃、枳殼等具有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馬齒莧有麥角樣縮宮止血作用,子宮強烈收縮增加了節育環對子宮內膜反饋性刺激,故在非經期治療本病時不宜重用。

  3、安胎止血

  尤昭玲教授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腎氣受損,則衝任不固,不能固攝胎元,系胎養無力,以致胎動不安、胎漏甚至滑胎,故補腎固衝任為安胎的主要治則。腎精充沛,衝任得養,則胎元自固。雖胎漏、胎動不安、滑胎有腎虛、氣血兩虛、血熱、跌撲損傷、Y瘕傷胎等不同,但在臨床安胎中,隨證施治,當以治腎為先,益精為要[3] 。

  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能生血、統血,脾旺則統攝有權。若脾氣虛弱則氣血運化無力,胎失所養,血失所固,以致胎漏、滑胎等諸疾發生,正如前人所說“養胎全在脾胃,譬之鐘懸於樑,樑軟則鐘下墜,樑斷則鐘下墮”。因此胎漏、先兆流產所致下血者脾腎同治亦是基本大法。

  安胎止血雖以脾腎為重,但也離不開對肝的疏調。肝藏血,主疏洩,若肝氣鬱結,肝鬱化火,熱撓衝任、胞宮,則致胎元不固而出現胎漏、胎動不安等症狀。臨證需肝腎同調,可在補腎基礎上予以疏肝洩熱或柔肝止痛之品而安胎,疏理氣機亦是治療妊娠病的重要法則。但用藥要溫和,如加用柴胡、白芍、黃芩等。此所謂“疏得一分氣,養得一分胎”。臨床常用安胎飲(經驗方)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基本藥物有西黨、生芪、寄生、山茱萸、白朮、蘇梗、陳皮、大棗、苧麻根等。

  若出血伴腰痠痛,為腎虛則不能固胎,可選用狗脊、菟絲子、川斷、寄生、棗皮、苧麻根、金櫻子等補腎以系胎。出血伴腹脹者在補腎方藥中必加補氣的藥品,其寓意不在健脾,而重在補氣,“疏得一分氣,養得一分胎”,可選用黨蔘、黃芪、白朮、山藥等補氣以載胎、補氣以攝血。出血伴心煩、口苦、口乾、夜眠不寧者為心腎不交,可選用鉤藤、棗仁、茯神、龍齒等藥寧心安胎,此與現代醫學的鎮靜安神治療用意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出血伴舌紅、口乾者宜清熱安胎,選用“安胎聖藥”黃芩、白朮;伴腰痛、便祕者選用“安胎妙藥”菟絲子、山萸肉以補腎澀精,益陰固陽。若出現腰痛、便祕、口乾者可選用“安胎三子方”菟絲子、枸杞子、桑椹,三子相配,補而不膩,不溫不燥,平補肝腎,陰陽兩虛皆可用。

  此外謹記安胎止血禁用大寒、大熱、滋膩、淡滲之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