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住院醫師 祖向陽

  臨床上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嬰兒出生後的種種表現來及時發現小兒腦癱,比如頭不穩定就是一大典型症狀。如果嬰兒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而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如果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另外如果嬰兒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注視手的現象,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當然,有些腦損傷較輕微的腦癱患兒,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則表現比較明顯,這點需要引起重視。此外,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也是智力低下的腦癱患兒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另外,腦癱患兒往往還存在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的現象。以上種種都是小兒腦癱的重要表現,我們在臨床上可以仔細觀察,對出生時有難產、早產、窒息等情況的腦癱高危兒密切關注,以助早日發現小兒腦癱患者。

  一旦孩子被確診為腦癱,就要儘早制定一套科學規範,並具體針對性的個性化腦癱康復訓練方案,在制定康復訓練方案的時候,首先應該做好評估,找準孩子存在哪方面的障礙,再根據孩子的具體障礙情況,制定出合理的訓練方案。腦癱康復訓練不要只侷限於任何一種方法,因為它的病態性運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康復治療師根據患兒病情針對體徵,選擇相對應的運動治療方法,來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在腦癱早期康復過程中一定做到針對關鍵問題開展治療。對腦癱兒童來說,他們主要存在主動運動受限、肌張力異常及反射異常等方面的問題。很多患兒喪失運動的隨意性、控制能力,出現不自主、無功能意義的徐動,粗大、異常的運動模式取代了協調、精細的分離活動,運動發育滯後,如不會翻身、爬行、坐站和行走。

  一般來說,腦癱兒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治療措施,而針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我們可以考慮在其2歲半以後做FSPR手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離斷術),可以很好的解決患兒腳不能行走的問題。FSPR手術不同於早期的SPR手術,手術完成之後,患兒肢體痙攣能得到顯著解除,肌張力高的問題馬上就解決了。

  傳統的SPR技術是在解剖層面(肉眼)選擇脊神經後根,然後通過脊神經刺激電極定位選擇脊神經切斷的比例。而FSPR技術則是在定位的基礎上,通過多導聯電生理監測儀監測和分析擬切斷神經的類別與數量,克服了傳統SPR的主觀因素,使切除神經的比例實現了量化,達到了定位與定量切斷脊神經後根的目的,使手術更精準,療效更為確切,同時避免了因手術帶來的醫源性癱瘓和尿便失禁等併發症。

  另外,還要強調一點,包括痙攣型腦癱在內的各型別腦癱的治療都必須堅持手術和康復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康復訓練->FSPR手術->CPMMA術->康復訓練"這樣一個科學的治療途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