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治醫師 李保亞

  其實,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綜合徵。目前人群中有7%~15%的人患有此病,尤其以女性白領多見。此病亦和遺傳、人的敏感性有關。

  先排除器質性病變

  胃腸道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內在的情緒波動都會引起胃腸道激惹,繼而出現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等一系列症狀。在邵逸夫醫院,腸易激綜合徵病人已佔到消化科門診病人的近三成。但由於診斷是建立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基礎上的,多數患者都是反覆多次就醫檢查後才能逐漸確立診斷。

  腸子過敏、腸道痙攣、腸功能紊亂,這些和腸易激綜合徵其實是一回事。這是發病率較高的功能性疾病中的一種,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可存在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其發病可呈持續性,也可呈間歇性。根據其主要症狀的不同,在臨床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腹瀉型: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症狀,常常為進餐、受涼、心理壓力增大、精神緊張等因素誘發,發作時腹痛欲瀉,急迫難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數多時可出現黏液,排便後腹痛可自行緩解。

  便祕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幾天排便一次或者雖每日排便但排便困難,並可伴有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等症狀。

  便祕腹瀉交替型:即便祕和腹瀉兩種症狀在同一患者身上輪流出現,某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腹瀉,而另一階段主要表現為便祕。

  腸易激綜合徵在臨床上以腹瀉型最為常見。這類病人往往可伴隨失眠、焦慮、抑鬱、頭昏、頭痛等全身症狀。因此,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適)、排便頻率改變(腹瀉與便祕)、糞便性狀異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為主要症狀。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適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後緩解、排便次數改變、大便硬度改變這三項中的兩項,需考慮腸易激綜合徵的可能。

  當然,功能性胃腸疾病是在排除炎症、感染或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後作出的診斷。作為患者,要注意胃腸疾病的報警訊號,如出現便血、貧血、體重明顯減輕、腹痛、腹瀉,伴有發熱、黑便等,就要及時排除器質性疾病。

  不需抗生素治療

  腸易激綜合徵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確,是一個不可治癒的疾病,至今也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這是一個良性疾病,千萬不要有恐慌情緒,它不會演變成癌症,也不會縮短人的壽命。

  儘管該病不會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長期而反覆發作的腹痛、腸功能障礙、腹脹等症狀,會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可以通過飲食、行為、心理進行調整;發現並記錄可能引起症狀的食物並避免食用,儘量避免吃乳酪、巧克力、炸薯條以及喝咖啡、碳酸飲料等,忌用冷飲;飲食定量,不過飢過飽,腹瀉患者應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祕者應多食纖維蔬菜、粗糧等;服用調節腸道菌群藥物,必要時加用解痙藥及抗抑鬱藥。

  目前,很多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懼”,如有的患者因擔心某些食物會引起腹瀉而不敢進食,或迴避一些應酬,或擔心頻繁腹瀉而放棄遠途旅行等,還有不少人在應酬飯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應用或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因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的腹瀉在一般情況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長期反覆應用抗生素治療易殺滅腸道有益菌,導致菌群失調。如此不僅可加重腹瀉,還容易合併腸道致病菌感染。此外,便祕型的患者也要避免濫用通便藥,如番瀉葉、大黃等,久之會導致結腸黑變病。結腸黑變病是一種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徵的非炎症性腸病,與腸道腫瘤的發生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