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張旭燁

  在過去的50年裡,隨著產科技術、圍生醫學和新生兒ICU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新生兒病死率明顯下降,雖然很多危重的新生兒經過搶救而保住了生命,但由於早產、嚴重的缺氧和黃疸造成腦性癱瘓。資料顯示,我國現有腦性癱瘓(腦癱)患兒400萬~500萬,每年新增腦癱患兒3萬~4萬[1],其中的20%~30%是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筆者採用綜合康復治療取得明顯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診斷標準

  1.1 資料 本組患兒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齡2~8個月,2月~5月29例,5月~8月39例;早產兒36例,足月兒32例;有膽紅素腦病病史22例,有高膽紅素血癥病史27例,有遷延性黃疸9例,出生前及出生時由於子宮內缺氧、產程過長或難產等因素導致窒息時間過長11例;入選病例均有有豎頭不穩或頭頸歪斜,ATNR姿勢異常明顯,不同程度頭背屈,呈角弓反張樣,四肢肌張力增高。

  1.2診斷標準 按腦性癱瘓早期診斷和干預[2]納入標準:①1歲內出現中樞性運動障礙的症狀及體徵;②肌張力異常;③靜止或運動時有姿勢異常。同時具備①和②或①和③,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即可診斷為腦癱。

  2、方法

  2.1 傳統康復

  2.1.1 穴位注射 結合臨床症狀頭部選配與運動、智力、語言、聽視等相關的百會、四神針、額五針、雙側上肢運動區及感覺區、制顫區、心肝區、顳三針、語言區;頸肩部選取鳳池、啞門、頸夾脊、天鼎、扶突、人迎、胸部華佗夾脊、肩三針、天宗、秉風、曲垣、大椎、天柱、肩井、曲池、合谷。

  選用VitB1200mg及VitB121mg加生理鹽水100ml稀釋,在頭部以平刺頭皮為主,注射量以位點出現1~1.5cm大小的皮丘為限,體針每穴注射1~1.5ml藥液為準,隔天1次,10次為1個小療程,3個小療程為1個大療程,小療程間隔1~2周。

  2.1.2 鍼灸 取穴和療程同穴位注射,針刺方法以垂直進針為主,部分穴位按要求平刺或斜刺。

  2.1.3 推拿 推拿主要應用滾法、揉法、按法、點法、捏拿法、掐法、搖法和拔伸法在患兒的頭頸部、雙上肢和肩背部進行由輕到重的節律性操作,整個操作過程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將點按上述穴位融入推拿過程之中,重點衝擊點按揉風池、頸背部夾脊穴。

  2.1.4 中藥薰洗 方用: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川木瓜30g、艾葉20g、川芎15g、羌活20g、紅花30g、赤芍30g、白芍30g、生甘草20g、葛根30g、丹蔘30g、桂枝30g。將藥物和水放入煎藥倉中共煎後,放入水療池中,將溫度控制在38~42度。

  2.2 現代康復 主要採用當今世界應用最廣的Bobath療法、Vojta療法及上田療法治療腦受損後原始反射殘存和肌張力增高造成異常姿勢和原始運動模式主導其整體運動,妨礙正常隨意運動的運動障礙。Bobath療法主要應用的抱球訓練,懸吊床訓練,交叉摸耳訓練,坐角椅訓練,仰臥拉起訓練,肘、手的楔形板和巴氏球上的加壓支撐訓練,仰臥位肩肘手三關節加壓負荷訓練,增加上肢肩肘手三關節活動度的訓練;

  Vojta療法應用的是反射性翻身和反射性俯爬變法2;上田法應用的是頸部法,頸、骨盆法,上肢法,頸部2法,肩胛帶法。每次選取8個訓練專案,治療60分鐘,每天2次,治療完畢囑家長以抱球姿勢維持5分鐘以鞏固治療效果。

  2.3 康復指導 本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是長期而艱苦的,取得與患兒相處時間最長、接觸最密切的父母的配合,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會家長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常用家庭康復手法和正確的抱姿,要求其每天給患兒進行1~2次、每次30分鐘的康復訓練;保持日常生活中腦癱患兒正確抱姿:患兒面向外側前方,背貼家長胸部,家長一手托住患兒臀部,一手從患兒一側腋下置於患兒胸腹部;患兒睡眠時儘量採取側臥位或者應用懸吊床睡覺,時刻注意糾正患兒的異常姿勢;每天給患兒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比如中醫的五行音樂和佛經的部分音樂,有利於患兒肌張力的緩解。

  2.4 療效標準及結果

  2.4.1療效標準 頭背屈症狀完全消失,隨意運動恢復正常,與正常同齡兒童相近。顯效:頭背屈症狀顯著改善,上肢後伸顯著減輕,隨意運動功能恢復,肢體某些部位活動靈活;好轉:頭背屈症狀明顯好轉,與正常兒童尚有一些差別;無效:症狀無改善者。

  2.4.2 結果 治療2個大療程後,68例中14例患兒頭背曲症狀消失,隨意運動恢復,佔20.6%;顯效41例,佔60.3%;好轉11例,佔16.2%;無效2例,佔2.9%;總有效率97.1%。

  3、討論

  正常小兒的姿勢和運動發育是由頭側向尾側、由近端向遠端發育的,良好的頭部控制是

  人體所有運動發育的基礎和里程碑,頭部控制不良必然導致翻身、坐、跪、爬、行等運動發

  育的遲緩。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兒頭向後仰、雙肩向後縮、中線活動困難、軀體扭轉等異常姿

  勢的控制首先要從矯正頭部開始,且治療療程相對較長,需長期堅持,一般提倡2~3種方法

  綜合治療3個月以上才能明顯見效。

  穴位注射是用最直接的辦法將最有效的藥物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將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融為一體,將刺激資訊傳給大腦,激發其殘存和潛在的功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糾正異常姿勢和動作、誘導正常姿勢和自主運動的目的。

  區域性推拿和點穴可緩解頸肩部緊張的肌肉,降低其張力,對華佗夾脊穴的衝擊按壓可給深部的脊神經根一良性刺激,調節肌緊張。活血化瘀和溫經通絡的中藥薰洗通過溫熱作用可以改善周身和區域性血液迴圈,增強新陳代謝,從三個方面減輕肌痙攣:迅速上升的溫熱作用可以直接引起肌梭活性的暫時性完全抑制,或者使其發放的衝動頻率降低;大範圍的熱療使中樞神經系統控制的部分纖維活性降低,對肌肉牽拉作用的反應減弱,降低腦癱患兒的肌張力;水療對面板的按摩作用可使患兒精神放鬆、鎮靜,改善痙攣。

  Bobath法通過對關鍵點的控制,利用抑制和促通的手法,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誘導正確的姿勢和運動出現;Vojta法通過對誘發帶的刺激產生時間和空間上的積累,加速肌肉的復活速度,促進原始反射消失,改善肌肉營養和構音功能。

  兩者手法雖不同,但都強調嬰兒腦組織具有高度的順應性和可塑性,通過外界刺激,誘導新的神經元側支形成,促進神經纖維髓鞘化,增加突觸電位,從而發揮代償作用。本文中所用的上田法可降低口周部、頸部、上肢及軀幹部的肌緊張,促進角弓反張狀態的減輕和消失、頸部的迴旋和前屈,改善呼吸運動,提高口腔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