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王銀中

  血管瘤是脈管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又名胎記。它是一種良性腫瘤,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不詳,部分學者報道和血管內皮幹細胞有關,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面板、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脣、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疾病原因

  血管瘤是嬰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發生率約為4%-10%,通常女孩多見,約為男孩的3-5倍。白色人種比黃色人種發生率更高,在黑色人種中少見。早產低體重兒(出生時體重低於1kg)發生率高達25%,同時雙胞胎髮生率也比較高。

  患兒中約1/3的血管瘤出生時就可以發現,通常血管瘤出現的平均時間是嬰兒兩週大時,而深部的血管瘤可能要等到3至4個月大時才發現。成人極少長血管瘤。

  約60%的血管瘤發生在頭頸部,約25%發生在軀幹,約15%發生在四肢。絕大多數(約80%)血管瘤都是發生在單個部位的,少數可以多個部位發生。雖然多數的血管瘤發生在體表,但少部分可發生在肝臟、胃腸道,甚至腦裡面。

  剛出現時候,瘤體可以很小,部分只有針尖大小,然後可以迅速擴大。這個時候我們稱為毛細血管瘤的快速增生期。然後血管瘤的擴張速度將變慢,通常到6個月左右,瘤體不再擴張。60%―70%的血管瘤可能8歲前消退,有部分血管瘤由於持續、迅速增大蔓延,導致外形改變和功能障礙,引起患者心理障礙和日常生活不便。

  雖然發生血管瘤的嬰兒中有10%有家族史,但它並不是一種遺傳病。目前尚未有確切的食物、藥物可導致血管瘤,同時與母體懷孕時的行為也沒有關聯。目前研究認為可能與胎兒內原基細胞向內皮細胞轉變時發生基因突變有關係。就我們所知,血管瘤是沒有辦法預防的。母親不管是在懷孕前或懷孕時做任何事情都跟血管瘤的發生沒有關係。

  血管瘤外觀

  血管瘤按照其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特徵被列入腫瘤學範疇,而區別於靜脈畸形,動靜脈畸形,後微靜脈畸形等脈管畸形。

  血管瘤的外觀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是生長在體表還是深部,是增生期、穩定期還是消退期,是出生時發現還是出生後發現的,在面板表面的血管瘤稱為淺表血管瘤,通常顏色比較鮮紅,跟草莓顏色相近,故以前這種血管瘤稱為“草莓狀血管瘤”。

  同時可看見皮下靜脈沿著瘤體呈放射狀分佈。隨著血管瘤的消退,其顏色會慢慢變淺,通常小孩至7歲時顏色會全部消退。在皮下的血管瘤稱為深部血管瘤,表現為淤青色或淡藍色,有些根本看不到。這種型別的血管瘤通常在嬰兒2-4月大時才能發現。

  併發症

  血管瘤的併發症包括:潰瘍(面板破潰)導致出血或感染、重要器官功能的損害,毀損容貌,更少見的可造成心衰。通常有5%-10%的血管瘤可出現潰瘍,特別是位於嘴脣、肛周或生殖器周圍。區域性清創及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治療潰瘍,如果有出血,可壓住創口止血。潰瘍通常在幾周內便可治癒,而且不會復發。但有些會遺留疤痕。如果血管瘤影響呼吸、聽力、視力或者飲食,需馬上看醫生。

  診斷方法

  絕大多數的血管瘤可以通過體格檢查及病史得到確診。有時需跟血管畸形鑑別,包括靜脈畸形及淋巴管畸形等,這些畸形是要通過不同的方法來治療的。如果一個腫物不能診斷是血管瘤還是血管畸形,可以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鑑別。必要時還可以行CT或MRI檢查。如果懷疑是惡性腫瘤,可能需要行穿刺活檢,這是一種帶有創傷性的檢查。

  治療方法

  絕大多數的血管瘤除了觀察外並不需要要治療,因為它們能自行消退,而且大多數可完全消退,有些可能會遺留疤痕或者面板顏色的輕微改變。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小孩上學前使用鐳射或者整形治療。

  當血管瘤出現以下情況時必須治療:

  1、血管瘤快速生長;

  2、大面積血管瘤伴出血、感染和潰瘍;

  3、血管瘤危及患者生命機能,如影響進食、呼吸、吞嚥、聽力或視力、排洩或運動功能等;

  4、血管瘤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Kasabach-Merritt綜合徵);

  5、血管瘤並高輸出量心力衰竭;

  6、病變侵犯面部重要結構如眼瞼、鼻、脣、人中、耳郭等。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或者介入治療。

  1、藥物治療:有皮質類固醇類激素、長春新鹼、或者干擾素

  2、手術治療:採用外科手術方法將病損組織切除,以達到治療目的。對於獨立且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況下,病損區血管豐富,血量大,手術時出血量極大,常常引起嚴重的失血性休克,術中需要大量輸入全血,手術難度大,危險程度高。同時,由於出血後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終止手術,故術後複發率很高。

  手術切除部分瘤體後遺瘤區域性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礙。手術費用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的負擔,面部面板毛細血管瘤可結合整容面板移植術修復病損區。故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權衡手術價值,然後方可確定是否選擇手術治療。

  3、冷凍治療:此種方法用於血管瘤治療源於60年代(小範圍表淺病損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揮發造成的強低溫(-96℃),通常狀態下低於-20℃,將病損區面板、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圍組織冷凝,使其細胞內形成冰晶,並導致細胞破裂、解體、死亡,再經過機體修復過程使血管瘤消失。

  但此法會留下區域性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療後常留下嚴重缺損性畸形及功能障礙。由於冷凍操作難控制強度和深度,同時組織對低溫的抵禦能力不同,出現治療不徹底。復發較高,而直接影響療效評價。另外留下的區域性疤痕缺損性畸形功能障礙也不是受術者所期待的結果,但如果不出現此類狀況,往往治療無效。

  提示:這種治療方法要慎用。冷凍僅對淺表血管瘤有作用,對深層血管瘤無效,此外,其最大缺陷是治療後有明顯疤痕存在。現在較少使用。在全國脈管疾病會議上,專家觀點基本一致。

  4、放射與同位素治療:其治療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產生的r射線對病損區組織細胞核進行轟擊到使其中的DNA鏈、RNA鏈斷裂,終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細胞死亡和解體,再通過組織修復過程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常用的有:淺層X光照射,鈷60區域性照射,鍶40膠片外貼,磷32膠體區域性注射等。

  治療後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損傷後萎縮性疤痕,表皮有脫屑現象。對於這種由放射線照射所致的萎縮組織和萎縮性疤痕,專家建議施行手術切除,否則將不能排除其癌變可能。專家們認為治療在血管瘤治療過程中要儘量避免使用放射療法。

  提示:同冷凍治療一樣,這種治療方法要慎用。放射治療後會對兒童局部發育造成抑制,出現發育不足,此外,區域性有明顯色素沉著。現在較少使用,在全國脈管疾病會議上,專家觀點基本一致。

  5、硬化劑注射治療:此法源於50年代,枯痔注射療法衍化而來。其原理是:將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體組織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無菌性炎症,腫脹消失後出現區域性纖維化反應,使血管瘤、血管腔縮小或閉塞。

  常用的藥物有:

  ①魚肝油酸鈉;

  ②枯痔靈注射;

  ③明礬注射液;

  ④枯礬黃蓮注射液;

  ⑤碳酸氫鈉注射液;

  ⑥平陽黴素、搏來黴素類;

  ⑦沸水注射療法;

  ⑧尿素注射液。

  6、鐳射治療:利用專業鐳射治療裝置對血管瘤組織進行凝固,並達到治療血管瘤目的。但鐳射治療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層面板0.2~0.4mm以內,超過0.4mm即產生明顯疤痕,故對淺表性毛細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對深層血管瘤易引發出血及疤痕畸形

  另有光敏鐳射療法(又稱光動力鐳射療法),是先將光敏劑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後用黑光燈或長波段鐳射照射血管瘤區域。光敏劑啟用後產生光化學反應並導致血管瘤部血管內膜及間質出現光性過程,使血管管腔閉塞,以達到治療目的。但此療法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嚴格,否則將出現嚴重的光敏性內炎,纖維組織病後光敏性視網膜炎。

  7、介入治療:是指在“X”導引下將動靜脈導管匯入血管瘤部位,然後將栓塞劑注入瘤體,讓其產生無菌性炎症,以期達到使瘤體血管閉塞作用。常用於內臟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對於軀幹及肢體深部血管瘤,往往因為注入劑量、劑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徵限制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使用時應嚴格控制適應徵和避免栓塞劑流入其它器官組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