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外科 副主任醫師 尼佔洪

  1、腦血管痙攣的防治原則
  以下腦血管痙攣防治的主要循證證據多來自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其他的腦血管痙攣可以此為參考,根據患者情況酌情處理。
  腦血管痙攣一旦發生,危害嚴重,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各種只要輔助檢查手段,如DSA、TCD、CTA等也都有各自的侷限性,而腦血管痙攣在臨床症狀和血管造影的影響上表現出不一致性。此外,遲發性腦血管痙攣多發生於SAH後第3-5天,並持續2-3周。因此,對於腦血管痙攣的防治原則應包括病因治療、預防為主、全程治療、防治併發症等4個方面。
  (1)血管造影或TCD提示腦血管痙攣,患者有臨床症狀:需要儘早治療,以及動態監測。
  (2)血管造影或TCD提示腦血管痙攣患者無臨床症狀:建議預防性治療,同時動態監測,如出現臨床症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3)血管造影或TCD未發現腦血管痙攣,但患者有臨床症狀,也需要給與治療,動態監測。
  (4)對於存在腦血管痙攣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自發性aSAH,創傷性SAH及大血管周圍手術後等,儘管患者暫時沒有臨床症狀,仍需加強病情監測,並給與預防性治療。
  (5)具體治療措施的原則包括:改善血液動力學引數,恢復腦血管自動調節機制,維持有效血容量,保持有效腦灌注,控制顱內壓,預防腦水腫等。

  (6)一般性防治措施的兩個核心環節是血壓和液體(血容量以及電解質平衡)的管理。
  2、病因治療
  對於自發性SAH的患者早起病因治療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應在患者就診後儘早行腦血管造影或CTA檢查,一旦證實為顱內動脈瘤破裂,視患者情況儘早行動脈瘤夾閉術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這樣可以顯著減少動脈瘤再次出血危險,併為清除引流SAH創造條件,如患者來院是已超過最佳治療時機,則應根據患者病情決定。
  早期儘可能地清除蛛網膜下腔的積血是預防SAH後腦血管痙攣的有效手段。在對動脈瘤等病因處理後,腦脊液引流可清除蛛網膜下腔積血及減少其他致痙攣物質,降低顱內壓,預防腦積水。常用的方法包括反覆腰穿引流血性腦脊液、腦池或腦室內持續引流、腰椎穿刺置管持續引流。
  在一般的顱腦手術以及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操作中,也要考慮儘可能減輕區域性血管刺激和損傷,避免手術中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誘發腦血管痙攣。
  3、藥物治療
  (1)鈣拮抗劑

  通過阻止血管平滑及細胞的鈣異常內流來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是臨床防治腦血管痙攣的最常用方法。國內外多項循證醫學研究均證實,鈣離子拮抗劑能夠降低血管痙攣所致的缺血性神經功能損傷,減少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後。
  在各種鈣拮抗劑中,目前臨床推薦使用的主要是尼莫地平。這是一種具有顱內血管高度選擇的第二代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對顱內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擴張作用較弱。尼莫地平目前也是美國心臟學會、加拿大及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SAH診療指南中推薦防治SAH後腦血管痙攣的首選藥物。

  遵循早期、全程、足量、安全的原則,推薦尼莫地平的用法用量如下:
  早期:自發性SAH患者入院後應儘早開始給予尼莫地平,建議靜脈輸注。
  全程:腦血管痙攣在SAH後可持續2-3周,因此尼莫地平維持治療至少需要14-21天。建議尼莫地平靜脈輸注14天后改為口服序貫治療。
  足量:尼莫地平靜脈輸注的劑量依體重而定。體重低於70kg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起始劑量為0、5mg/h如耐受性良好,2h後可增加至1mg/h;體重大於70kg的患者:起始劑量為1mg/h,如耐受性良好,2h後可增加至2mg/h。每天靜脈給藥量為24-48mg。尼莫地平半衰期約1、5h,靜脈給藥建議採用輸液泵持續給藥。口服推薦劑量為60mg每4小時1次。
  安全:研究表明尼莫地平不增加aSAH後再出血的發生率。尼莫地平對顱內壓的影響與安慰劑相似。
  術中區域性灌洗:將配置的尼莫地平稀釋液(1:19尼莫地平注射液/林格氏液)加溫至與血液溫度相同後,於術中腦池滴注。
  (2)鎂劑
  國內外一些臨床研究證實,硫酸鎂對腦血管痙攣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起始劑量為10mg/kg體重靜脈滴注,維持劑量為30mg/(kg.d).
  (3)罌粟鹼
  罌粟鹼是一種血管擴張劑,區域性應用可高選擇性作用於痙攣動脈,缺點為作用時間短,對老年患者的血管擴張作用下降。用法:0、3%罌粟鹼溶液100ml以0、1ml/s速度動脈內灌注。可用於血管內介入治療時動脈內灌注或開顱手術中區域性灌洗。
  (4)其他藥物
  法舒地爾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主要是通過抑制Rho激酶活性,減少血管平滑肌細胞對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高的敏感性。為避免誘發動脈瘤再破裂的危險性,應在導致SAH的顱內動脈瘤被夾閉或栓塞後再開始使用。而且用藥時間不宜超過2周。法舒地爾的推薦用法為每日2-3次,每次30mg靜脈滴注30分鐘。
  關於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的臨床試驗證實它具有緩解血管痙攣的嚴重程度、降低腦缺血發生率的趨勢。
  一些關於卒中的臨床試驗提示,他汀類藥物也能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改善預後,目前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4、血管內治療
  腦血管痙攣的血管內治療有兩種方法:球囊血管擴張成形術和動脈內血管擴張藥物直接灌注。二者可單獨或聯合使用。
  5、血流動力學治療
  升高血壓、擴容、和血液稀釋合稱為3H治療。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方法。如果採用,必須有加強監護措施,即相應的動脈壓、中心靜脈壓、血常規、生化等動態監測手段。
  (1)升高動脈壓應該在顱內動脈瘤手術或栓塞治療成功之後開始,收縮壓可維持在140-200mmHg水平,根據臨床症狀改善程度加以調整。升壓藥的常用藥物為多巴胺、也可考慮採用多巴酚丁胺或腎上腺素。
  (2)擴容治療必須監測中心靜脈壓,維持在8-10mmHg,即100-130cmH2O。
  (3)血液稀釋治療可選用膠體溶液降低紅細胞壓積至30%-35%。
  在使用三H治療時要注意相應的併發症,如升高血壓可增加心肌工作負荷,導致心肌缺血;迴圈容量增加可能導致肺水腫、血管源性腦水腫、低鈉血癥、血液粘稠度下降,血小板聚集能力減低可能誘發出血等。
  禁忌證:破裂動脈瘤尚未夾閉或栓塞;CT顯示已經出現嚴重腦梗塞;顱內壓明顯增高,合併腦水腫;患者合併嚴重的原發性心腎疾病等。

  溫馨提示:具體用藥請結合臨床,由醫生面診指導為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