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源性囊腫是由肺芽發育異常所致,約90%病例發生在縱隔內,發生於腹膜後的臨床罕見。2001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們收治2例,經病理確診,報告如下。
病 例 報 告
例1, 女,55歲。因查體發現左腎上腺囊腫3 年,左腰痛10d 於2009年11月25日入院。查體:BP140~80mmHg(1mmHg=0.133Kpa),左腎區叩痛。尿常規(-),血皮質醇及醛固酮均正常。B超檢查:脾門區相當於胰尾部可見一囊實性包塊,直徑約3.9cm,血供不豐富,壁薄光滑,後壁及後方伴增強效應。CT 檢查左側腎上腺區可見約4 cm ×4cm 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緣光滑, 包膜完整,CT 值為10 Hu,增強掃描其內強化不明顯,CT 值為20 Hu(圖1)。診斷為左側腎上腺腺瘤。硬膜外麻下行左側腎上腺切除術。術中見膈與左腎上極之間有一約4cm ×4cm ×3cm 包塊,光滑,有蒂與左腎上腺相連,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腫物及腎上腺。切開腫物有黏稠淡黃色膠凍樣液體流出。病理報告:灰白色組織,切面呈囊性,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內大部分襯覆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間有杯狀細胞,上皮下有基底膜。腎上腺皮質組織增生,未見腫瘤組織。病理診斷:支氣管源性囊腫,腎上腺皮質增生。術後隨訪9個月,未見覆發。
例2,男,17歲。因劇烈活動後肉眼血尿3周於2001年10月9日入院。無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難。查體:腹部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雙腎區無叩擊痛,膀胱區無隆起無壓痛,直腸指診左側壁可觸及一囊性包塊約7cm,質軟,表面光滑,邊界不清,無觸痛。尿常規:RBC(+++),WBC (-)。B超檢查示膀胱充盈良好,粘膜光滑,膀胱後方可見8.4 cm×7.7 cm×9.0 cm類圓形無回聲暗區,未探及血流訊號。CT 檢查示骶骨前下方一橢圓形囊性病灶,約9.0 cm×7.2 cm×9.0cm,壁薄,囊壁連續光整,中心密度均勻,CT值8Hu;直腸受壓變形,向右前方移位。IVU上尿路未見異常;膀胱充盈後頂部可見右高左低之平直壓跡,下緣呈半圓形。診斷為骶骨前囊腫。硬膜外麻下行骶前囊腫切除術。術中見囊腫位於骶骨前下方,約8.0 cm ×8.0 cm ×9.0 cm 大小,與膀胱相鄰將直腸向右前方推開,質軟,表面光滑。壁薄且均勻,與骶骨粘連較緊密。完整切除囊腫後開啟囊壁,抽吸出淡黃色稀薄膿液樣液體約350 ml。病理報告:送檢組織為大小不等囊腔,纖維囊壁組織內襯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上皮內可見杯狀細胞,上皮下有基底膜。纖維組織中可見混合性腺體結構、少量軟骨組織及肌組織(圖2)。病理診斷:支氣管源性囊腫。術後隨訪2年,未見覆發。
討 論
支氣管源性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源於原始前腸的發育異常,由呼吸系統的一種或多種組織構成,包括呼吸道上皮、平滑肌、透明軟骨及漿液或黏液腺體等。原因尚不完全明確。Sumiyoshi等[1]提出了胚芽脫落移位假說,認為在胚胎髮育第3~6周,胸腔和腹腔為一個整體,原始前腸向腹側分出氣管、支氣管樹異常胚芽, 異常胚芽與支氣管樹離斷後隨著生長髮育而遷移, 支氣管囊腫就可能發生在皮下、腹部、椎管內等部位。大約90%的腹膜後支氣管源性囊腫發生在左側,其原因可能與胚胎髮育中,尾側原始前腸和中腸行自左向右的逆時針轉位有關,而脫落的胚芽並未隨之轉位而殘留在左側。本組例1支氣管源性囊腫發生在左側腹膜後,符合上述規律。
支氣管源性囊腫囊壁內含腺體、軟骨和平滑肌,內襯呼吸上皮[2],支氣管囊腫偶爾缺乏軟骨,因此囊壁內不含軟骨的囊性病變不應除外此診斷[3],本組例1未發現軟骨組織,但通過典型混合性腺體可確診。本病易與其他囊性疾病混淆,囊性畸胎瘤具有內胚層衍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支氣管和其他結構,支氣管囊腫也可能會出現外胚層的分化,與囊性畸胎瘤鑑別困難[4],、結合免疫組化指標EM A ( + ), CK ( + ) , GFAP ( - )可明確囊腫組織為支氣管來源。
支氣管源性囊腫發病率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比例約1:1,多見於縱隔內,約5%位於腹膜後。腹膜後支氣管囊腫被發現於胰腺區域及左腎上腺區。這些囊腫體積一般直徑不超過6cm,發展緩慢,本組例1患者術前觀察3年,囊腫直徑僅增大約0.5cm。本病通常無症狀,合併感染或壓迫周圍臟器時可表現為腹部或背部疼痛,下腹部囊腫可壓迫膀胱及尿道出現肉眼血尿,本組例2患者因肉眼血尿就診發現骶骨前囊腫。出現症狀的囊腫一般直徑7cm,文獻報道最大直徑18cm[5]。極少數患者臨床表現類似功能性腎上腺腫瘤,Dogget等[6]曾報道1例子症狀與嗜鉻細胞瘤類似,可能與囊腫壓迫腎上腺導致兒茶酚胺釋放過多所致。因臨床表現無特異性, 常需與腹膜後的其他囊性病變如胰腺囊腫、尾腸囊腫、苗勒氏囊腫,囊性畸胎瘤、尿道上皮囊腫等相鑑別[ 7 ] ,發生在腎上腺區囊腫密度較高時容易誤診為腎上腺腺瘤[8]。本組例1術前CT檢查示腫物為囊性為主混合性病變,診斷為腎上腺腫瘤,誤診原因可能與囊腫內分泌蛋白較多導致的CT值升高有關。典型的支氣管源性囊腫CT表現為類圓形,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強掃描多無強化。腹膜後支氣管囊腫最有價值的是CT和MRI[9]。病灶因含有蛋白成分可為高密度,易誤診為實性腫塊。極少數囊腫可發生鈣化 [10]。MRI 因具有較高軟組織解析度,並能多平面、多引數成像,對支氣管源性囊腫的診斷具有較大價值。支氣管源性囊腫由於其蛋白成分較多,T1WI 呈高訊號,具有更短T1加權弛豫時間,長T2加權是該病影像學特徵之一[11―12]。
對無症狀的腹膜後支氣管源性囊腫是否應行手術切除有爭議,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應當手術。對有症狀腹膜後支氣管源性囊腫,手術切除是最佳選擇,可緩解症狀,防止繼發感染和惡變的發生。因該病術前難以確診,而且已有腹膜後支氣管源性囊腫發生癌變的報道 [13],手術切除可降低惡變風險。殘存的囊腫上皮組織會引起復發,囊腫需完整切除。手術方式取決於病變特徵,病變侷限且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界限者,腹腔鏡手術切除可作為首先方法[14―15]。病變範圍較大,或者侵犯周圍臨近組織,需要開放手術治療。腹膜後支氣管源性囊腫術後預後較好,目前尚無復發的報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