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頭痛可根據神經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為神經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經根的感覺根纖維受到刺激引起神經源性疼痛,而其腹側運動神經根受刺激時則以肌源性疼痛。
頸源性頭痛患者的年齡多在20~60歲, 以女性多見。早期多為枕部、耳後部、耳下部不適感,以後轉為悶脹或痠痛感,逐漸出現疼痛。疼痛部位可擴充套件到前額、D部、頂部、頸部。有的可同時出現同側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緩解期。隨病程進展,疼痛逐漸加重,持續性存在,緩解期縮短,發作性加重。寒冷、勞累、飲酒、情緒激動可誘發疼痛加重。
查體在耳下方頸椎旁及乳定下後方有明顯壓痛。病程較長者可有頸後部、D部、頂部、枕部壓痛點。有的患者區域性觸覺、針刺覺減弱,部分患者患側嗅覺、味覺和舌頰部感覺減退。X光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頸椎退行性改變,有的可見頸椎間孔狹窄,椎體前後緣增生,或棘突增寬變厚,棘上韌帶鈣化。CT檢查多無特殊變化。
頸源性頭痛的治療:
1、一般性治療;對於病程較短,疼痛較輕的患者,可採取休息、頭頸部鍼灸、牽引、理療同時配合口服非甾體抗炎藥。一部分病人的病情可好轉。但對按摩要慎重,許多病人經按摩後病情加重,有的還發生嚴重損傷。
2、 頸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頸橫突穿刺注射消炎鎮痛藥物,對多數頸源性頭痛患者具有良好治療效果。藥液在橫突間溝擴散可流到第1、3頸神經及周圍軟組織內,發揮消炎、鎮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由於藥液直接注入病灶區域,療效較好。
3、 頸部硬膜外腔注射
經頸椎旁及頭部壓痛點注射治療效果不佳者,多系病變位於椎管內,以椎間盤源性神經根炎多見,椎旁註射的藥液無法到達病變部位。可選用頸部硬膜外腔注藥法。對於單側疼痛者,可在第2、3頸椎棘突間隙穿刺,將鍼口斜面轉向患側置管,也可在第5、6頸椎棘突間隙穿刺,向頭側置管注藥治療。
4、手術治療;經各種非手術治亦無效者,多有椎管內骨性異常改變卡壓神經根,應考慮外科手術活療。對有手術禁忌症,或手術危險性較大的患者,經患者同意,可採用頸神經乙醇阻滯,治療應在X光透視引導下進行。還可採用射頻熱凝術毀損頸神經後支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