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乙肝大國,而且慢性肝炎尚難治癒,有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因此,公眾談「肝炎」色變,常對肝炎患者、肝炎病毒攜帶者心生歧視。產生恐懼和歧視,是因為大眾對肝炎瞭解太少或有錯誤的認識。
本文將就公眾對肝炎傳染性方面的常見認識誤區做以總結,希望能夠讓大家真正認識和了解肝炎。
誤解一:所有肝炎都有傳染性
肝炎的常見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還有多種非傳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單純性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炎:由於長期大量飲酒造成;
單純性脂肪肝:是由於脂肪在肝細胞內的過度沉積;
藥物性肝損傷: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藥;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樣屬於結締組織病範疇。
以上這些肝病,並沒有傳染性。
另外,由於各種肝炎常導致肝功異常(以轉氨酶和 / 或膽紅素的升高最為常見),所以大眾常常會覺得「肝功異常」或「黃疸」本身就有傳染性。實際上,這些症狀只是肝炎的結果,是沒有傳染性的。
誤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離
在常見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傳染病,需要進行分餐、糞便消毒等隔離手段。
甲肝病毒隨患者糞便排出體外,通過汙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發性流行或大流行。
1988 年,上海市民由於食用甲肝病毒汙染的毛蚶,引起建國以來最大一次甲肝流行,在 4 個月內共發生 31 萬例。
食物在生產過程中的汙染也是甲型肝炎傳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類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汙染,是發達國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
戊型肝炎也曾出現過水源汙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較為多見的還是食物汙染所致的散發病例。
預防這兩種消化道傳染的肝炎,應注意做到:
勤洗手
幼兒園和學校集體生活的兒童,是甲肝接觸傳播的高危人群,更應通過教育,讓他們養成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注意用餐衛生
對一些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絕生吃、半生吃以及醃製後直接食用等不良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誤解三:日常接觸會傳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觸並不會傳播乙肝或丙肝。
握手、擁抱、共用辦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也沒有發現這兩種肝炎能經吸血昆蟲 (蚊、臭蟲等) 傳播。
這兩種肝炎,均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及性接觸傳播。
由於對獻血員實施嚴格的乙肝和丙肝病毒篩查,經輸血或血液製品引起的乙肝、丙肝感染已較少發生。經破損的面板黏膜傳播,主要是由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和手術,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它如修腳、紋身、扎耳洞、共用剃刀牙刷,以及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等也可傳播。
乙肝的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多為在分娩時接觸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大為減少。感染丙肝的母親也可以在分娩時傳染新生兒,建議患有丙肝的女性應在治癒後生育。
與乙肝或丙肝病毒攜帶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可能會受到感染。若同時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特別是艾滋病,被感染的危險性更高。
誤解四:得了乙肝一定會發展成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 6 個月後仍未被清除,稱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圍產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風險高達 90%,而嬰幼兒時期(0~5 歲)的慢性化率則降至 50%,而成人感染者中僅僅 5%~10% 發展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阻斷,做好針對嬰幼兒的乙肝疫苗接種,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自從 2000 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免費計劃免疫接種程式後,嬰幼兒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14 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 5 歲以下兒童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經降至 0.32% 。
誤解五:乙肝是母親遺傳給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現象,常表現為母親與孩子或兄弟姐妹間同時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誤以為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甚至不敢結婚生育。
遺傳病是指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的疾病。而傳染病則是一個本來健康的個體,被有傳染性的病原體感染導致的疾病。顯然,乙肝並不是因為患者的遺傳物質發生了差錯,而是因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兒在產程中會接觸大量母血,這是母嬰傳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懷孕時,母親子宮面的血管有破損,如胎盤剝離等情況,使母血滲漏至胎兒血迴圈也有可能發生宮內感染。
由此可見,不論哪種原因的母嬰傳播實際上是母親通過體內途徑將乙肝病毒傳染給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傳染病而不是遺傳病,是可以通過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阻斷的。
肝炎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疾病的無知和恐懼。只要我們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肝炎的傳播。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