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治醫師 付喆

  1、Pavlik吊帶是怎麼起作用的?

  Pavlik吊帶是目前治療年齡小於6個月DDH的首選、簡單、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佩戴吊帶時維持髖關節屈曲90-100°,外展<60°位,藉助下肢重量使股骨頭滑入髖臼並維持復位,達到治療目的。屈曲、外展髖關節時,股骨頭的軸線更加指向髖臼底部,並藉助自身重力使髖臼與股骨頭進一步貼合緊密,在兩者相適應的相對活動中促進髖臼與股骨頭的共同發育。

  2、佩戴Pavlik吊帶安全嗎,有什麼風險?

  若佩戴得當,Pavlik吊帶很少出現併發症。較常見的是因護理不當,或未能及時複查調整等出現的面板擦傷;偶爾可出現因過度屈曲髖關節致股神經麻痺,這常發生於較肥胖患兒,表現為患側下肢不能主動伸直膝關節、刺激足底時亦無明顯的踢腿等反應,多可在調整或去除吊帶後一段時間可自行恢復。另外,對於脫位的股骨頭在藉助Pavlik吊帶復位過程中,會受到來自髖臼內、外異常增生軟組織(阻擋復位因素)的機械壓迫,與接受其它復位的方法一樣可能存在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風險。但是,應用Pavlik吊帶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概率非常低。

  3、吊帶需要佩戴多長時間?

  不同的孩子佩戴時間會有所不同,主要取決於孩子最初時髖關節的發育情況,以及對該治療的反應性如何。一般只要治療有效,需佩戴3個月左右,少數病例因髖臼發育不良持續不改善,需適當延長佩戴時間或改行其它治療方法,如支具等。

  4、多長時間複查一次,需要做什麼檢查?

  對於B超或臨床體格檢查診斷為髖關節脫位的孩子,在初始佩戴吊帶後每週需到天津婦幼中心複查一次B超,並由小兒骨科醫生檢查髖關節穩定性情況,以證實是否獲得復位。若成功復位,則繼續佩戴,6周、3個月時複查X線片,進一步評估復位及髖臼發育情況,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佩戴。若在3周時B超證實仍未復位,則改行其它治療方法,如支具或牽引後閉合復位石膏褲固定。若為髖臼發育不良或發育延遲病例,在初始佩戴後3周複查B超、9周複查X線片,然後決定是否繼續佩戴。

  佩戴吊帶期間,需每一週或兩週(由專業技師)根據患兒生長情況調整吊帶的鬆緊及角度,以維持最佳的固定體位,並減少因吊帶過緊或屈髖過度可能引起的併發症。

  5、為什麼佩戴吊帶後大夫又讓改為支具呢?

  部分原本脫位的髖關節,通過佩戴吊帶獲得復位,但仍不穩定時(醫生根據查體或動態超聲判斷),需視具體情況改為固定更牢靠的外展支具或石膏褲固定,以促進關節的穩定。當獲得穩定的復位後,髖臼仍發育不良時應繼續治療,但吊帶因其固定力量相對較弱,僅適用於<6個月患兒,隨孩子體型變胖,便需改為支具進一步牢靠固定。而且支具的佩戴相對簡單,治療後期利於家屬拆卸、護理。

  6、我們如何辨別吊帶是否佩戴合適?

  吊帶主要有兩個肩帶、一個胸帶、兩個髖部前側帶和後側帶組成。穿戴時,胸帶在患兒乳頭線上或稍低於乳頭線水平,鬆緊以吊帶和胸壁之間有一橫指的距離為宜;前側帶維持大腿屈曲約100°,使股骨近端指向髖關節中心;後側帶保持大腿外展約50°,不應過緊,膝關節至身體中心線距離約3~5cm,避免過度外展,以減小發生股骨頭壞死風險。

  7、吊帶需要全天佩戴嗎?

  對於脫位的髖關節,在治療初期因髖關節尚未獲得穩定的復位,應24小時佩戴,家屬不得自行拆卸,以免因佩戴不當影響治療效果,從而導致治療失敗。在治療中、後期,髖關節已經較為穩定,繼續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促進關節的發育,可逐步減少佩戴時間,後期可主要晚上睡覺時佩戴,因為,在晚上患兒熟睡時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水平較高,利於促進髖關節的發育。但是否改為夜間佩戴,需由醫生結合臨床查體及影像學表現決定,家屬不應自行更改,否則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延長治療週期。當改為夜間佩戴時,技師會指導家屬如何正確穿脫吊帶,便於護理。對於初始為發育不良的髖關節,髖關節相對穩定,醫生會根據綜合判斷相應減少佩戴時間。

  8、吊帶應如何護理?

  佩戴吊帶後,應給患兒穿著寬鬆的衣服,防止衣服或毯子將雙側膝關節纏繞在一起,不要用傳統的襁褓方法包裹患兒。最好在吊帶裡面穿著薄而軟的衣服(T恤或帶領的背心),以免吊帶支具接觸面板,並且可用柔軟布料將肩帶包裹起來,以免摩擦頸部。除非有醫生的指導,不要私自穿脫吊帶。可用溼毛巾給患兒擦洗身體,但不要直接淋浴。應特別注意皮褶處的衛生,,如膝關節後方、會陰部及腹股溝處皮褶等,保持其清潔、乾燥。裹尿布時一定掖到揹帶下方,以免汙染吊帶。若不小心弄髒了吊帶,可用將區域性浸溼、用毛巾或舊牙刷蘸些肥皂液,輕輕擦拭,並使其自然風乾。胸帶的鬆緊度以可輕鬆穿入一指為宜。餵食後可稍緊,僅在患兒腹部膨隆時可適當調整。

  9、為什麼佩戴吊帶後有時可感覺到髖關節“嘎達”“嘎達”響?

  治療初期,可能因髖關節尚未穩定,仍可自行脫出及復位,股骨頭不斷進出髖臼而產生彈性,家屬應避免重複可觸及彈響的動作,以免損傷髖臼壁或盂脣。另外,在複查時應告知醫生,以便於醫生進一步分析判斷髖關節是否復位。在治療後期髖關節穩定後,在一些孩子有時仍可感覺到關節在活動時發出響聲,多數是由於肌腱在關節表面或骨面滑動產生的。

  10、為什麼佩戴吊帶後寶寶的活動減少了?

  吊帶僅輕柔的限制髖關節的伸直及內收活動。正常情況下,佩戴吊帶後患兒應可自主進一步屈曲、外展髖關節,並有踢腿、蹬踹的動作。若患兒下肢活動減少明顯,或不能主動伸直膝關節,伸直刺激足底時無明顯的踢腿反應時應及時和醫生聯絡,警惕發生股神經麻痺的可能。這種情況常見於體型較胖、而又未及時複查調整吊帶的患兒,大腿近端脂肪較厚,屈髖時軟組織堆積、壓迫股神經;及時發現,調整或去除吊帶後多可自行恢復正常。

  11、什麼時候可停止治療?

  當髖關節活動穩定的復位,且無髖臼發育不良及髖關節發育延遲的表現時便可停止治療。這主要表現為臨床查體無髖關節不穩定,骨盆X線片顯示髖臼頂較平,且有類似於眉毛向下的弧度,髖臼指數指數在正常範圍內,股骨頭骨化核發育良好。

  12、停止治療後還需要複查嗎?

  在兒童發育成熟前,髖關節一直處於動態的發育過程中,治療結束後仍需定期複查,以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發育不良的病例並做出及時干預。1週歲及1歲半,寶寶學會行走時是複查、評估髖關節發育情況的關鍵時間。之後應每隔一或兩年複查X線片。具體複查時間由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及影像學表現決定。

  13、剛拆除吊帶後寶寶髖、膝關節伸不直,這正常嗎?

  寶寶在媽媽體內時就保持髖、膝關節屈曲的體位,這個體位有利於髖關節的發育。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嬰幼兒仍會表現為一定的髖、膝關節屈曲,屬正常生理現象。Pavlik吊帶與這種生理現象一致,在佩戴吊帶後一段時間寶寶髖、膝關節可能會伸不直,但可在數月內自然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