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西醫結合科 主任醫師 林虹

  灸法起源於遠古,形成於秦漢時期。先秦兩漢是我國傳統鍼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產生於秦漢之際的醫學鉅著《黃帝內經》,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系統介紹。它提出灸療的適應證包括外感病、內傷病、髒病、寒熱病、癰疽、癲狂等,認為灸療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脈氣血等多個方面。

  其後灸法進一步發展,經歷代醫家的傳承和發揚,至明清時期已頗為成熟,但到了清代的後期,由於歷史原因灸法走向了衰落。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國棄之若敝履的灸法,在東瀛卻得到了發揚光大。據考證,公元514年,我國鍼灸學首先傳到朝鮮;公元550年,灸法又由朝鮮傳入日本。

  在古代,日本民間應用灸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一直是作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來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養生灸,並流行“勿與不灸足三裡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治4次: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說是預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育能力;

  三四十歲,則灸足三裡,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除了足三裡外還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於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前夕。

  近代研究發現,灸療的臨床適用範圍極廣,內外婦兒各科,男女老少,實證虛證,均可應用。在灸法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認為灸法可能是通過多系統、多途徑、多靶點的綜合作用而發揮效應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參與灸療對機體的調節過程。

  目前認為,灸法的溫熱性刺激和藥理性作用,通過腧穴而激發經氣,從而達到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作用可概括為溫經通絡、祛溼散寒;昇陽舉陷、回陽固脫;消瘀散結、拔毒洩熱;預防疾病、保健強身。

  應用灸法治療精神科疾病在古代早有記載。根據精神病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古代中醫將其分為狂證和癲證。狂證俗稱“武痴“,“發瘋”,類似現代醫學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其發病機制是由於陰陽平衡失調,不能相互維繫,以致陰虛於下,陽亢於上,腦神被擾,神明逆亂而發,其病位在腦,與肝、膽、心、脾等密切相關,在取穴上以肝經、心經、督脈穴位為主;

  癲證俗稱“文痴”,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單純型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抑鬱症等病,其發病機制是由於思慮太過,所求不得,肝氣被鬱,傷及脾臟,脾氣不升,氣鬱痰結,矇蔽神明所致,古代灸療文獻治療本病多辨證取穴,涉及肝經、脾經、心經、腎經、督脈等。

  一般灸法的運用可配合西藥、中藥和針刺等手段,尤其在起病初期綜合使用各種手段是起效快的關鍵所在。在疾病的中後期或者穩定階段,採用鍼灸療法可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從而使縮短療程,復發減少,有助於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擺脫不良精神因素的纏擾,實現心身健康回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