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治療中心 副主任醫師 雒成林

  觀察膏肓灸法的臨床療效,為治療風關痛提供一種滿意的特效療法。方法:採用傳統膏肓灸法,治療風關痛147例,觀察臨床療效。結果:近期治癒128例,佔87.1%,顯效12例,佔8.2%,有效7例,佔4.8%,總有效率100%。結論:在本組病例中,膏肓灸法治療風關痛,效果十分滿意。

  風溼寒性關節痛(簡稱風關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溼邪所引起的以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筆者自1997年以來用傳統膏肓灸法試治該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47例,男61例,女86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47.6歲;膝關節痛58例,背腰部痛21例,肘關節痛12例,膝關節合併其它關節、部位痛56例。

  1、2 診斷依據

  本組病例均嚴格按照1985年全國部分省市中西醫結合風溼寒病學術座談會標準(1985年制定,1988年昆明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溼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進行診斷。

  (一)病史 有風溼寒邪的侵襲史。

  (二)症狀 有些關節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劇痛,活動困難;遇冷或天氣變化(陰天、下雨、颳風)病情加重。

  (三)體徵 受累關節因疼痛所致活動功能受限,但活動後減輕,多數病例只痛不腫,少數病例在關節周圍輕度腫脹(無紅熱)。

  (四)實驗室檢查 ESR絕大多數正常,少數稍快;ASO、RF、血常規等皆屬正常。

  (五)X線檢查 除少數病例可見軟組織腫脹外,一般無骨質改變。由於風溼寒邪(尤以溼或寒溼之邪)長期刺激,部分病例可併發骨質增生,故應進行X線攝片予以排除。

  (六)預後 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2、治療方法

  2、1 選穴

  1)取膏肓穴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雙手扶於膝上,低頭,面額抵於手背,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標記。

  2)配穴:氣海、足三裡;足背冷痛者加至陰穴。

  2、2 操作

  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十三壯;再使患者平臥,取氣海、足三裡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壯。若需加灸至陰穴,則與灸膏肓穴同時進行,小艾炷兩側各七壯。

  2、3 療程

  每天一次,十五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三天。

  3、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根據1988年昆明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溼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標準。近期治癒:經治療後受累關節、肌肉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ESR快者降至正常;顯效:受累關節、肌肉疼痛大部消失或明顯減輕。ESR恢復正常,關節疼痛未消失者;有效:受累關節疼痛或腫痛有好轉;無效:經連續治療1~2個療程以上(15天為1療程)受累關節症狀無好轉。

  3、2 治療結果

  近期治癒128例,佔87.1%;顯效12例,佔8.2%;有效7例,佔4.8%。總有效率100%。治療時間最短者三次,最長者2療程另7天。

  4、典型病例

  姚某某,女,43歲,教師。於2000年1月19日就診。主訴:膝關節冷痛三年多,近日加重,伴後背怕冷,踝以下及足背冰涼,正值天氣變化,膝脛足背徹夜不暖。以前曾服布洛芬等藥,以及針刺、理療,效果不顯。查:區域性無紅腫,ESR、ASO、RF均正常。診斷為風溼寒性關節痛。用膏肓灸法治療一次,背部怕冷症狀明顯減輕,治療三次後諸部位冷痛已完全消失。2年來隨訪無復發。

  5、討論

  5、1 關於風溼寒性關節痛

  風溼寒性關節痛是近年來提出的新病名。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瞭,亦無專門論述。過去臨床上多稱為風溼痛、良性關節炎等。近年研究發現本病臨床表現多以疼痛為主,受累關節區域性無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實驗室檢查ESR除少數稍快外,大多數正常,ASO及RF均為陰性。其特點是遇寒冷及天氣變化(颳風、陰天、下雨)病情加重。根據本病的發病規律和臨床特徵,認為風溼寒邪是形成本病的病原因子,它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於1974年被命名為風溼寒性關節痛。

  其病理變化大體可分為炎症型、增殖型、混合型三型,中醫臨床辨證將其分為風重、溼重、寒重、風溼、寒溼等五種證型。本組治療中,因該灸法為“諸風固痺”之通治法,故未予分型。該病預後良好,治癒後無後遺症。目前治療除中西藥物外,各種理療多被採用,而用傳統膏肓灸法治療並取得滿意療效者尚未見報道。

  5、2 關於膏肓灸法

  膏肓灸法是中醫鍼灸學中一種傳統的特種灸法,最早見載於《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後人集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獨特處在於首先強調取膏肓穴的體位姿勢,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壯數宜多,“灸至百壯千壯” 。結合現代臨床的具體情況,一般以十多壯為宜,本組病例灸十三壯。其三,灸完膏肓穴後必須灸氣海、足三裡三穴,“以引火氣實下”,防氣火壅盛於上。考之,膏肓穴不見於《明堂》、《甲乙》二經,後人將其列屬於膀胱經。

  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鍼灸大成》雲:“(灸膏肓穴)主治陽氣虧弱,諸風固冷……”筆者用以治風關痛,通過艾灸膏肓,並配合氣海等穴,激發經氣,溫通經絡,補火祛寒,散風逐溼,扶正達邪,標本兩顧。對於風溼寒性關節痛誠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雖操作略為繁瑣,且有艾煙燻燎之不便,但對此類尚缺少特效療法之頑疾仍不失為良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