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王玉明

  喉源性咳嗽,系因咽喉疾病所造成的咳嗽,難以內科中的咳嗽病辨證論治而獲效,其主要症狀,是以咽癢如蟻行及異物痰阻咽喉之不適感而乾咳為主。

  其特點是喉癢則咳,或咳必喉癢,不癢不咳,乾咳無痰或少痰,尤以夜間為甚,咳聲響亮,甚至嗆咳連續不斷以致面紅目赤,夜不能寐,甚者腹痛,小便自遺,而無胸悶氣急。咳時很不爽快,而且連續陣發性地咳嗽,除非飲水,否則咳無休止,病程漫長,有數月之久,甚則數年,咳時患者也感咳的起點在聲門之上,每日常發作數次,嚴重者可在1小時內咳多次。

  患者血常規,X線檢查正常,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晰或粗糙,咽部可見粘膜充血紅腫或咽後壁有淋巴濾泡增生、咽側索肥厚、雙扁桃體腫大或乾癟,有瘢痕粘連。部分病例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史,經治療後其他症狀消失,唯遺咳嗽不愈或較前加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王玉明

  筆者自2006年11月至2008年11運用開雍刺血法治療喉源性咳嗽43例,並以口服急支糖漿作對照(43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山東中醫藥大學附院門診和病房,按就診先後次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3例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最短者10天.最長者4年.平均2個月。對照組43例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62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最短者13天.最長者3年.平均2.5個月,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衛生部藥政局1988年頒佈的《新藥(中藥)治療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體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何紹奇《現代中醫內科學》[3]制定:

  ①多因反覆感冒遺留此病症,不良的理化性刺激誘發或加重病情;②患者咽喉奇癢,陣發性乾咳,因癢而咳,不癢不咳,伴有咽乾,少痰、咽痛、咽部粘滯感、咽部異物感、灼熱感、聲音嘶啞等症;③咽喉部體徵:咽後壁慢性充血,懸雍垂肥大,咽側索肥厚腫脹,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呈Ⅰ度以上腫大,瘢痕粘連,表面及隱窩口或有分泌物等;④血常規正常,胸X片或胸X透視排除肺部病變。

  3、治療方法

  治療組:均施以開雍刺血法。病人取坐位,張口,用壓舌板壓住舌體,暴露顎扁桃體及咽後壁淋巴濾泡及咽側索,必要時用1%的卡因噴霧咽後壁及扁桃體表面,持扁桃體手術刀,在扁桃體上做雀啄樣動作,每刀深度2~3毫米,每側4~5下,有淋巴濾泡增生者,逐一挑刺,將濾泡刺破,咽側索肥厚腫脹者,在咽側索表面行簇狀點刺,伴少量出血,以吐2~3口血為適度。3~5天1次,4次為1 療程,一般不超過5次。記錄並填寫操作量度表。

  對照組:口服急支糖漿:每次10ml,一日三次,連續服用7天為一個療程,觀察1~2個療程。(急支糖漿由四川太極集團涪陵製藥廠生產,規格,每瓶200m1,批號005296,由麻黃、前胡、魚腥草、金蕎麥、四季青、紫苑、枳殼、甘草、麥冬等組成,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後咳嗽等。查閱國內相關資料,該藥功用主治符合臨床研究要求,公認有效、安全、可比對照原則。)

  4、指標及療效觀察

  ①.症狀體徵量化標準:

  主症與體徵:

  刺激性乾咳

  正常 0分 無

  輕度 2分 乾咳間斷,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度 4分 白天陣咳較頻,睡眠及生活稍受影響

  重度 6分 日夜陣咳,影響休息和睡眠,甚則見腹痛、小便自遺

  咽癢 正常 0分 無

  輕度 2分 偶有,不明顯

  中度 4分 間斷有,較明顯

  重度 6分 持續性,很明顯

  咽異物感 正常 0分 無

  輕度 2分 偶有,不明顯

  中度 4分 間斷有,較明顯

  重度 6分 持續性,很明顯

  扁桃體 正常 0分 無充血、無瘢痕粘連及分泌物

  輕度 2分 輕度充血、無瘢痕粘連及分泌物

  中度 4分 中度充血、可見瘢痕粘連或分泌物

  重度 6分 呈暗紅色充血、瘢痕粘連及分泌物

  咽後壁淋巴濾泡

  正常 0分 咽後壁無淋巴濾泡增生、無充血

  輕度 2分 咽後壁淋巴濾泡輕度增生、輕度充血

  中度 4分 咽後壁淋巴濾泡中輕度增生、中度充血

  重度 6分 咽後壁淋巴濾泡重度增生,狀如簾珠、重度充血呈暗紅色

  次症與體徵:

  咽乾 正常 0分 無

  輕度 1分 偶有,不明顯

  中度 2分 間斷有,較明顯

  重度 3分 持續性,很明顯

  咽中毛澀 正常 0分 無

  輕度 1分 偶有,不明顯

  中度 2分 間斷有,較明顯

  重度 3分 持續性,很明顯

  咽側索 正常 0分 無充血肥厚腫脹

  輕度 1分 輕度充血肥厚腫脹

  中度 2分 充血肥厚腫脹較明顯

  重度 3分 充血肥厚腫脹很明顯

  ②.療效評定標準:

  每個病例其單項症狀療效及綜合療效均按治療前後症狀體徵積分值變化的百分率進行判斷(尼莫地平法)。即(治療前總積分值一治療後總積分值)/治療前總積分值x 100。每個病人肺功能實測值/預計值%為統計指標,以A/P%表示。

  臨床治癒:咳嗽等症狀、體徵基本消失,症狀減分率>90%;

  顯效:咳嗽等症狀明顯改善,症狀減分率<90%~60%;

  有效:咳嗽等症狀有所改善,症狀減分率<60%~30%;

  無效:症狀無改變,症狀減分率<30%。

  4結果

  治療組臨床治癒17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7%;對照組臨床治癒11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5.1%。經統計學處理,x2=8.845,P=0.031<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見圖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n 痊癒(%)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43 17(39.5) 13(30.2) 9(20.9) 4(9.3) 90.7

  對照組 43 11(25.6) 8(18.6) 9(20.9) 15(34.9) 65.1

  注:x2=8.845,P=0.031<0.05

  5、討論

  喉源性咳嗽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其咳嗽病因由咽部疾患所造成,特點為咽癢即咳,不癢不咳。屬中醫“咽癢”“喉痺”“乳蛾”“咳嗽”等範疇,是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體炎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自從全國著名老中醫幹祖望教授1985年提出喉源性咳嗽病名至今20年來,該病無論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臨床治療經驗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本病往往纏綿難愈。臨床上中西藥物治療均難以徹底根治。喉源性咳嗽的治療正成為新世紀又一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代醫學認為:喉源性咳嗽的發病與病毒感染及環境汙染密切有關,多因大氣汙染,空氣乾燥,吸菸無度,長期食用辛辣食物或反覆外感致咽部慢性充血,粘膜乾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造成區域性敏感度增強,使咽喉部或氣管粘膜因刺激而引起咳嗽。現代醫學常採用抗感染、化痰、強力鎮咳藥、超聲霧化及手術治療,雖有效,但療程偏長,且久服副作用大,其發病率高,難以治癒,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從生理、解剖學角度對喉源性咳嗽發病機理解釋為:在咽喉部,不僅存在著咳嗽感受器,也存在著參與咳嗽反射的傳入神經-一迷走神經[4];咽部的感覺神經來自山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咽支及交感神經構成的咽神經叢;喉部的感覺神經來自迷走神經的分支一一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我們認為咽喉部炎症可能是喉源性咳嗽發病的病理基礎,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種感受器,興奮了迷走神經,將神經衝動傳入延髓,觸發了一系列的協調反射效應.引起了咳嗽。

  咳嗽一般認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但《內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幹老認為:喉源性咳嗽主要是由於咽喉疾病引起的,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和上呼吸道感染史。根據中醫觀點,喉源性咳嗽的病因有內、外之分。外因多緣於傷風感冒。張景嶽曾倡“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之說。感冒一病.乃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肺衛皮毛。如果此時未能及時疏洩發表,而為求一時之安,過度服用甜味的止咳糖漿,則浮邪不能外洩,困於肺經,獨鬱於喉而致。內因多由於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反覆發作而誘發。

  《雜病廣要》曰:“久病難痊,先究其起病之源”。根據喉源性咳嗽的主症“癢而作咳”的特點,幹老常常不忘從“癢症”著眼,深入探討其原因。他說:“癢證之作,可源於津枯,更有發自鬱火。”鬱者,為該升不能升,該降不能降,當化不能化也,五臟有病則氣機失常,鬱結內生,鬱久生熱,或嗜食辛、辣、煎、炒、煙、酒之人,便發為五志之火。火上炎則起燥,火下煮則津枯。所以咽喉乾燥思飲,飲水則止。火邪煉液,凝膠為痰則痰粘難咯,咯出為爽。由於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鬱結、空氣汙染等原因導致火熱內鬱,灼津煉液成痰,痰熱互結,滯於咽喉,阻塞氣道,妨礙氣機升降而發為木病。

  如“若喉癢而咳,是火熱之氣上衝也,火欲發而煙先起,嚥氣衝喉,故癢而咳”(《醫學真傳》)和“乾咳嗽系火鬱之證,痰鬱其中”(《丹溪心法・咳嗽十六》)都很好地說明了痰火鬱結致咳的機制。同時,“久病入絡”,痰熱結喉日久,妨礙氣血執行,血行遲滯而瘀,故而患者多見有瘀血之徵,表現為咽後壁血管擴張瘀血。對於痰熱鬱久致瘀,在《喉舌備要》中也有明確的論述:“有發痰火積久燒咽喉,而鏡上生紅絲並無白膜者”。所以,喉源性咳嗽其核心病機是火、燥、痰、瘀而致的內風作祟,即中醫認為“無風不作癢”之說。

  開雍刺血法是由啄治法演變而來,均屬於中醫的特色外治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優勢療法,由我們課題組原創,是以扁桃體手術鐮狀刀在扁桃體、咽後壁淋巴濾泡、咽側索上作雀啄樣或向上挑刺的動作。或點刺或挑刺或切開引流,本療法的治病機理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本療法符合中醫學的“放血療法”。放血療法具有開雍散鬱、瀉熱祛痰、疏通經絡、祛瘀消腫等多種功能。

  咽喉居上,為諸經循行之要衝,地處狹窄,易雍易滯易聚,而火熱炎上,其勢急迫,遇關隘狹窄之地,則雍滯結聚其處而致病,故在諸病因中,火熱是導致咽喉疾病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因此,臨床有“咽喉諸病皆屬於火”之論。如《儒門事親・卷三,喉舌緩急硬藥不同解》曰:“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異及其為病也,一言可了”。

  《東醫寶鑑.外形篇・卷三.咽喉》則更明確地指出:“咽喉之病皆屬於火”。 火動痰生則氣鬱而火變痰於咽嗌,單蛾,雙蛾,梅核諸證蜂起。通過開雍刺血法刺血瀉熱、疏通脈絡,破瘀豁痰從而津存火去、風熄癢止達到治療喉源性咳嗽、根治病灶的目的。其二,本療法具有切開引流的作用。慢性扁桃體炎是一種以隱窩內炎性改變為主的疾病,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因素造成隱窩上皮的增生或脫離,同時炎性滲出物積聚於隱窩內,癱痕形成等共同導致隱窩引流不暢。

  慢性咽炎出現咽喉壁淋巴濾泡增生、咽側索肥厚腫脹,致咽喉部淋巴組織環迴流迴圈障礙,影響人體淋巴系統的功能致使炎症無法消除,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種感受器,興奮了迷走神經,將神經衝動傳入延髓,觸發了一系列的協調反射效應,引起了喉源性咳嗽的反覆發作。開雍刺血法能開放隱窩口,消滅隱窩內病菌,使分泌物排出,就能減少或消除炎症病灶。通過多次的“點刺挑刺切開”引流,使分泌物排出通暢,淋巴迴流通暢,利於炎症病灶祛除,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喉源性咳嗽發病夙因,從而徹底消除或減輕喉源性咳嗽的發作。

  通過初步的臨床研究.印證了開雍刺血法治療喉源性咳嗽的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應該繼續擴大樣本量並進一步從現代醫學病理、生理、氣道阻力、氣道反應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