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保健作用
灸法不但能治病,而且有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壽的功效。灸法的保健作用,已被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所證明,其具有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增強人體抗病的能力。
一、概念
灸法,是運用艾絨或藥物為主要灸材,點燃後放置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或薰熨,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艾絨 金絲艾絨
艾絨作用:艾草性味苦、辛、溫,歸肝經、腎經、脾經,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功效。
二、艾炷 (艾炷無論大小,直徑與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如麥粒大,放於穴位或病變部直接灸。
中炷:半截棗核大,相當大艾炷的一半,常作間接灸用。
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作間接灸用。
艾炷用法
直接灸:可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區別在於有無灸瘡。
間接灸;使用姜、蒜、鹽為介質。
方法:將艾炷放於介質上,然後點燃。
三、艾條
1、純艾條
2、藥艾條
區別:在純艾條中加入一些辛、香之品,增加活血,散寒、溫通之力量,比如麝香、川芎、紅花等。
3、艾條灸 手持艾條懸於穴上施灸的方法。
(1)溫和灸:將艾卷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灸的部位,約距離面板2-3cm,使灸的部位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面板溫熱潮紅為度。
(2)雀啄灸:置點燃的艾條於穴位上3cm高處,艾條一起一落,忽近忽遠上下移動,如鳥雀啄食一樣,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此法熱度強,注意防治燒傷面板。
(3)迴旋灸:置點燃的艾條於穴位上3cm高處,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或反覆旋轉進行灸治,使面板有溫熱感而不至於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移動範圍在3cm左右。
四、溫灸器灸法
多見關節灸,單孔灸,雙孔灸,隨身灸,使用簡單,可獨立操作,容易購買。
五、治病及保健使用方法及作用
1、痺症治療
痺症就是由於受到了風、寒、溼邪,導致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如退行性膝關節炎(表現為關節活動時有聲響,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關節怕冷,喜歡溫暖),腰痛(以腰部冷痛,感覺冰涼或怕冷、膝蓋以下痠軟無力),肩周炎(肩膀疼痛以肩前、肩後為主,活動不靈活,50歲前後易發),肘關節、手腕(的疼痛麻木、活動僵硬)、腳踝扭傷後(扭傷一段時間後仍感覺不舒適)、風溼病、類風溼導致的關節變形疼痛。
2、陽虛的治療
表現一身怕冷,穿衣較多,冬天四肢不溫,手腳冰涼,常和飲食有關,可以灸百會、氣海、關元、腎俞。
3、氣虛治療
表現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說話聲小,氣息弱,灸氣海、關元。
4、其它疾病:因病不同,穴位不同,失眠的灸法,同時可配合阿是穴灸法。
5、穴位保健灸法
常用的保健穴位:百會、大椎、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腎俞、命門、膏肓、足三裡、三陰交、湧泉。(定位)
(1) 足三裡灸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預防中風,祛病延年,古人把三裡灸又稱長壽之灸。由於施灸方法不同,臨床上又分為足三裡溫和灸和足三裡瘢痕灸。
(2) 神闕灸
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效。在此穴施灸可益氣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養生家的重視。由於所用的藥物不同,臨床上又分神闕隔姜灸,神闕隔鹽灸等。
(1)神闕隔姜灸:取2mm厚的鮮姜一塊,用針穿刺數孔,蓋於臍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以灸至區域性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2)神闕隔鹽灸:取乾淨食鹽適量,研細填滿臍窩,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所灸壯數、時間及感覺與神闕隔姜灸相同。兩法亦可配合使用。謹防燙傷
(3)大椎灸
大椎穴旁開0.5名百勞穴。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有總督諸陽的作用,故又稱為陽脈之海。能主宰全身,有解表通陽,疏風散寒,清腦寧神之功效。為保健灸要穴。臨床上常用的有大椎溫和灸,其具體操作同足三裡溫和灸。
(4)命門灸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本穴位於兩腎俞之間,為生命之重要門戶,故名命門。該穴具有溫腎壯陽.培元固本.補腎益精,健腦益智之功,主治命
九火衰,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健忘痴呆,陽萎早洩諸症。
艾炷灸、艾條灸,也可使用灸盒灸,時間約15-25分鐘,面板潮紅為度。舉例(節氣保健灸)。
用灸法健身防病。男女老幼皆可應用。沒有什麼訣竅。貴在“堅持”二字,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俗話說:“功到自然成”。在開展應用保健灸的過程中。有人往往開始有好奇,由於時間久了怕麻煩,或者急於在短期內求得效果,也往往
容易半途而廢。只有把保健灸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堅持不懈,才能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