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住院醫師 高國鵬

  小兒洩瀉是指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徵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以2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多見。雖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秋冬季節發生的洩瀉,容易引起流行。

  小兒洩瀉病從現代醫學的治療上主要由腸道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與腸道菌群調劑劑(如媽咪愛)聯合治療,但實際上除了藥物治療上,家庭的護理也在幫助小孩病情恢復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飲食方面的選擇:

  一、許多家長都有這方面的經驗,就診醫生時候詢問醫生小孩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醫生通常會說吃稀飯就行,那很多家長會認為吃稀飯不營養,小孩腹瀉,營養正在流失,不多補一點,小兒營養會跟不上,其實這是很大的誤區,主要原因有①小兒腹瀉時候,許多營養主要指蛋白質等物質等吸收是較正常降低的,甚至不吸收。②小兒腹瀉時候,如果過量飲食,由於食物中滲透壓過高,還會引起滲透性腹瀉。③稀飯(米湯)從中醫的治療角度上有治療腹瀉的作用,這裡的米湯主要指由大米熬粥,中醫認為大米具有補中養胃、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和五臟、通血脈、止煩、止渴、止瀉等作用。

  二、水果的選擇:很多家長認為多吃水果能促進小兒腹瀉的康復,這裡存在一個誤區,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水果分寒、熱兩類,洩瀉病從病性上也分為寒和熱,在家長無法區分寒熱的情況下,最好這兩類的水果都不要吃,儘量選擇中性水果。寒性水果主要有香蕉、柿子、哈密瓜、西瓜、柚子、楊桃、桑葚、金絲瓜、獼猴桃、甘蔗、無花果、甜瓜(香瓜) 等,熱性水果主要有大棗、山楂、櫻桃、石榴、荔枝、青果、榴蓮、木瓜、柑、白果等。

  三、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是基本每個醫生都會推薦給患兒家長,但應用不當會加重病情,甚至導致不良後果,其原因在於消化不良和急性胃腸炎患者的消化道粘膜有炎性水腫,吸收功能很差,短時間內大量快速服用補液鹽,不但難以吸收,而且會促使胃腸蠕動加快,引起吐瀉加劇,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加重。所以,口服補液鹽雖有許多優點。但也不能濫用,要根據患兒自身情況而定。

  二、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小兒洩瀉病上,小兒推拿也具有簡單易行,方便實用的優點。現在就介紹幾個常見的小兒推拿手法:

  運八卦法:用一手托住小兒手掌,一手大指推運小兒手掌心。在施術中應注意:①小兒手掌心為內八卦,手背為外八卦,在施術時兩指對運內、外八卦;②一般順時運為瀉,逆時運為補;③辨證運掐內、外八卦,運掐次數可靈活掌握。

  推七節法:用手大指腹面從小兒龜尾處往上推,施術時需注意:①推七節力度斜向上方,不可用力過猛;②一般在推行中加輕揉動作;③冬天,術者可將手大指腹部先擦熱,然後施術;④一次施術應推行50次以上

  補脾:脾經穴位於小兒拇指橈側面。補脾時,沿拇指橈側緣從指尖推向指根,連續100~300次。具有健脾胃、進飲食、生氣血、除溼熱等功效。

  推板門:板門穴位於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時,可先揉板門2~3分鐘,再由板門推向腕橫紋100~200次。具有通達氣機,開閉消積,行氣導滯之功效。

  調大腸:大腸位於食指橈側緣。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或清或補。由虎口推向指尖為清,指尖推向虎口為補,來回推為調,一般100~300次。具有溫裡升提,澀腸固本,調理腸道之功效

  摩腹:腹部,屬大小腸所居,脾所主。操作時,取仰臥位,用掌或四指或全手輕貼腹部,緩緩逆時針移行,繞臍做圓周運動,30~50次。此法直接作用於胃腸,能和中、通導、止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