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主任醫師 趙永青

  大多數的癲癇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發作控制後都會獲得滿意的生活,但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和公眾對癲癇患者的歧視態度,常使患者及家庭產生嚴重心理負擔,降低了患者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瞭解有關癲癇的基本知識將有益於患者。

  數百年來在人們的心中癲癇的症狀與智慧減退、精神錯亂等同起來,患有癲癇被看作是一種難以起齒的不光彩的缺陷,遭受到的歧視和誤解程度甚至超過精神疾病。隨著社會的進步,癲癇科普知識的普及,人們開始用科學的態度認識癲癇和對待癲癇患者,相信各種偏見和不公正的待遇會逐漸得到改善。患者對癲癇的錯誤認識。

  在現實生活中,患者本人對癲癇亦存在著錯誤的認識,當然發作會給患者及家屬帶來許多難題,因為他們無法預測發作時間和地點。由於存在的社會偏見和歧視,大多數患者會盡量掩蓋自己的病情,整日擔心在公共場合發作給自己帶來的窘迫及發作造成的意外傷害。

  加上擔心長期服藥對身體和心理的副作用,造成患者心理負擔過重。這種情況持續不久就會產生悲觀心理,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信心,特別是頑固性癲癇的患者,甚至會產生厭世之念。少數患者會走向極端,由於發作在短期內未能得到控制,患者常對治療失去信心,同時也對醫生的治療水平產生懷疑,不遵醫囑成為常見現象。

  急於治癒的心情常常驅使患者容易上游醫、騙子的當。患者及家屬常常聽信祕方、驗方等包治的廣告,頻繁的奔波於各地。據調查我國農村地區患者就醫於遊醫或巫醫者達12%。最後導致家庭經濟損失,患者精神崩潰。患者的這種心態成為目前國內“騙子”的沃土,以致久禁不絕。

  另外,相當部分的家庭成員對癲癇存在著錯誤的認識。大部分癲癇起病於兒童期,年幼無知的患兒對疾病本身認識不深,但父母有意無意的態度對病兒的心態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對癲癇診斷通常都產生複雜的反應,羞愧、焦慮、沮喪和無能為力,這種反應在家庭中導致一種神祕和絕望的壓抑氣氛。

  與此同時家長對患兒過分呵護,不敢讓孩子獨立做任何事情,使孩子從小過分依賴父母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以致於造成患者生活能力倒退,思維也隨之幼稚化,這種心理精神障礙遠遠超過了自動症給患者帶來的困擾。

  當患兒久治不愈時,有的父母又從一個極端走入另一個極端,對患兒的前途喪失信心,採取放棄的態度,既不給患兒積極治療,又不在各方面教育及引導患兒,使患兒在疾病和不良的心理狀態下越陷越深,使治療更加困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