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推拿科 主任醫師 萬志剛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有哪些?
  臨床症狀根據髓核突(脫)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狀徑大小,病理特點,機體狀態和個體敏感性等不同,其臨床症狀可以相差懸殊。因此,對本病症狀的認識與判定,必須全面瞭解,並從其病理生理與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斷,現就本病常見的症狀闡述如下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患者有此症狀 包括椎體型者在內
  ①機制:主要是由於變性髓核進入椎體內或後縱韌帶處,對鄰近組織(主為神經根及竇-椎神經)造成機械性刺激與壓迫,或是由於髓核內糖蛋白,β-蛋白溢位和組胺(H物質)釋放而使相鄰近的脊神經根或竇-椎神經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學性和(或)機械性神經根炎之故。
  ②表現:臨床上以持續性腰背部鈍痛為多見,平臥位減輕,站立則加劇,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忍受,並容許腰部適度活動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機械壓迫所致,另一類疼痛為腰部痙攣樣劇痛,不僅發病急驟突然,且多難以忍受,非臥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於缺血性神經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壓迫神經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呈現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腫等一系列改變。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現此症,其中後型者可達95%以上。

  ①機制:與前者同一機制,主要是由於對脊神經根造成機械性和(或)化學性刺激之故,此外 通過患節的竇椎神經亦可出現反射性坐骨神經痛(或稱之為“假性坐骨神經痛”
  ②表現:輕者表現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後側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達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則表現為由腰至足部的電擊樣劇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輕者雖仍可步行,但步態不穩,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傾狀或以手扶腰以緩解對坐骨神經的張應力,重者則臥床休息,並喜採取屈髖,屈膝,側臥位,凡增加腹壓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劇,由於屈頸可通過對硬膜囊的牽拉使對脊神經的刺激加重(即屈頸試驗),因此患者頭頸多取仰伸位,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性,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症狀
     3、肢體麻木:多與前者伴發,單純表現為麻木而無疼痛者僅佔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經根內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受刺激之故,其範圍與部位取決於受累神經根序列數
  4、肢體冷感:有少數病例(約5%~10%)自覺肢體發冷、發涼,主要是由於椎管內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刺激之故
  5、間歇性跛行:其產生機制及臨床表現與腰椎椎管狹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況下 可出現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學基礎;對於伴有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矢狀徑狹小者 脫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狹窄程度,以致易誘發本症狀

     6、肌肉麻痺:因腰椎間盤突(脫)出症造成癱瘓者十分罕見,而多系因根性受損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現程度不同的麻痺徵,輕者肌力減弱,重者該肌失去功能,臨床上以腰5脊神經所支配的脛前肌,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及姆長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為多見,其次為股四頭肌(腰3~4脊神經支配)和腓腸肌(骶1脊神經支配)等
  7、馬尾神經狀:主要見於後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脫)出症者,因此臨床上少見,其主要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礙以及雙下肢坐骨神經受累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症狀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側痛:在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症,當腰2、3、4神經根受累時,則出現神經根支配區的下腹部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現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有腰3~4椎間盤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溝區或大腿前內側疼痛,其在腰4~5與腰5~骶1間隙椎間盤突出者的出現率基本相等,此種疼痛多為牽涉痛。
  9、患肢皮溫較低:與肢體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性血管收縮,或是由於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經纖維,引發坐骨神經痛並小腿及足趾皮溫降低,尤以足趾為著,此種皮溫減低的現象,在骶1神經根受壓者較腰5神經根受壓者更為明顯,反之,髓核摘除術後,肢體即出現發熱感。
  10、其他   視受壓脊神經根的部位與受壓程度,鄰近組織的受累範圍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現某些少見的症狀,如肢體多汗、腫脹、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種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