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本病主要是由於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尤其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年齡增長、勞損或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馬尾等遭受化學刺激或物理性壓迫,進而表現出腰骶部痠痛、下肢疼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雙下肢不全性癱瘓等一系列神經症狀。
本病是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本症已被國內外學者認為與95%的坐骨神經痛和50%的腰腿痛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可引起繼發性腰椎管狹窄。全世界每年罹患者數以百萬計,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社會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腰椎正常活動範圍有多大?
腰椎可以進行的活動有前後方向的前屈、後伸;左右方向的側屈,水平面上的旋轉;三者之間的作用綜合形成環轉運動。在上述運動中以前屈運動最為頻繁。腰椎的活動範圍在脊柱中比頸椎小一些,比胸椎的活動範圍要大的多。這些運動的順利實現都有賴於椎間盤、椎體、小關節、韌帶、肌肉的健康狀態、任何組織的病變都可能影響到腰椎正常活動功能、使某一方向的活動範圍受限。
腰椎前屈的運動就是人們常說的“彎腰”,腰椎活動自如的人在伸膝的情況下彎腰可以用手觸到腳面。腰椎在後方的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等的限制下,一般只能前屈45°左右,約為整個彎腰活動的1/3-1/4。後伸範圍略小,約為30°。
易患人群有哪些?
以椎間盤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發病率,男性約3.1%,女性約1.3%,國內外報道的男女發病比率相差很大(7-12:1不等),一般來說男性明顯多於女性,與男性從事的勞動強度大有關係。另外發病患者中以從事勞動強度較大職業的工人多見,而隨著電腦的普及和工作方式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率在長期"久坐"、"伏案"工作的白領人群中開始激增,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中老年人由於年齡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腰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老化、退化),是容易受到"腰椎間盤突出症"困擾的人群,國外學者研究發現55-64歲年齡段的男性中,大約9.6%的人曾經發生過坐骨神經痛。臨床上也有遇到年齡在16歲以下的幼年患者和70歲以上高齡老年患者,其中高齡老年患者多以陳舊性病變多見,且多伴有腰椎管狹窄症。
主要症狀:
一、腰部疼痛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都有腰痛,有些病人可在有明確的扭傷或外傷後出現,但有的病人卻無明顯的誘發因素。腰痛的範圍比較廣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時重時輕的鈍痛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樣銳痛,平臥時疼痛可以減輕,久坐或彎腰活動時疼痛加重,疼痛可使腰部活動受限。
二、一側或是雙側下肢放射痛
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發生前出現也可在腰痛發生後或同時出現。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側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嚴重者可呈電擊樣疼痛。為了減輕疼痛,患者往往採取屈腰、屈髖、屈膝、脊柱側彎的保護性姿勢。放射痛一般發生在一側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側,少數中央型突出患者可出現雙側下肢放射痛,一般一側輕,一側重。下肢放射痛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突出物及其代謝產物對神經根的刺激。
三、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
下肢麻木的發作一般在疼痛減輕以後或相伴出現,其機制主要是突出物的機械性壓迫神經根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麻木或是感覺減輕退區域與受累的神經根相對應,下肢的感覺異常主要是發涼、患肢溫度降低,尤以腳趾末端最為明顯。這是由於椎盤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引起下肢血管收縮的緣故。
四、肌力減弱或癱瘓
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很嚴重時可產生神經麻痺而致肌肉力量減弱甚至癱瘓,這多為腰4/5椎間盤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麻痺所致,表現為伸踇力或屈踇力下降,重者表現為足下垂。
五、間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時,隨著行走距離的增加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狀,在休息一段時間以後又可行走,再走相同的距離又出現相同的症狀。這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後繼發的產生腰椎狹窄所致。
六、馬尾神經症狀
中央型的腰椎間盤突出,若突出物較大或椎管骨質行狹窄,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無力,女性可有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