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理諮詢科 副主任醫師 彭淼

  在一般人的通常認知中,抑鬱焦慮屬於心理情緒問題,頂多屬於“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範疇,“精神障礙”多被用來代表需要住在精神病院的嚴重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就是說,在國人的常識中,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代表的是兩類不同的人群,其間壁壘分明,不能混淆。但是,在嚴格的精神醫學的專業體系中,“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是具有同等涵義的概念,可以互通互換,即抑鬱、焦慮、強迫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都屬於“精神障礙”範疇,只不過後者被具體稱作重性精神病。當前,在各種場合站出來提醒全民關注心理健康的專家,基本都來自於“精神衛生系統(精神病院)”,精神科專家們經常提到“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的概念,難免在普通人心理造成關於精神病的潛在恐慌。

  比如,很多到心理門診的來訪者,經常會就抑鬱、焦慮、強迫症、恐懼症等是否是“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來進行諮詢,關於“精神病”恐慌不言而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要澄清:抑鬱、焦慮、強迫等是一般心理情緒問題,不是大家頭腦中認為的,象精神分裂症那樣的“精神病”!

  另外,目前很多來訪者從各個渠道瞭解的資訊,都把抑鬱、焦慮、強迫等當成一種醫學,或者生物因素導致的疾病,只採用藥物治療就可以了。其實,抑鬱、焦慮是每個人都可以存在的情緒狀態,過度和持久存在,影響心理、社會功能,影響了心理健康,才要成為被關注的問題。比如,最近大型入口網站均轉載文章“內地職業人群焦慮狀況嚴重 逾五成存抑鬱症狀”,文中首先引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範肖冬博士的話:“近年來,中國民眾心理疾病呈高發態勢,我們已經步入‘全民焦慮時代’。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中抑鬱和焦慮狀況已較為嚴重,超過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

  造成抑鬱、焦慮的原因,更多是心理和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個性、認知思維模式、情緒和行為應對方式等多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徵,比如,完美主義者就是心理意義上的“高壓力人群”,他們過度自我責任感,目標遠大,意志堅定,善於自我苛求和自我挑剔,缺乏自我內在的認同感,把人生目標和意義過分繫結在事業的功成名就上面,很少有自我滿足,在人生不斷的拼搏中,特別容易受到抑鬱、焦慮,或者強迫症的困擾。

  社會因素主要指,伴隨當前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轉型,競爭和就業的壓力倍增,社會不公,社會道德正義的缺失,經濟快速增長缺少精神信仰的支援,等等。

  綜上所述,抑鬱、焦慮不是單純的醫學和生物性疾病,更多是心理社會因素造成人長久處於高壓力狀態,處於慢性應激反應狀態中,干擾了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平衡,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情緒困擾,以及軀體不適。總之,抑鬱焦慮可以類比為中醫所說的“情志致病”,按照心身一元化的觀點,抑鬱、焦慮就是“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亂、低下的亞健康狀態”!

  關於抑鬱焦慮的治療,合適的藥物治療可以儘快改善抑鬱、焦慮的心理、情緒、認知和軀體症狀,但徹底的治療,往往依賴於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即用專業心理學理論,針對來訪者的認知思維模式、情緒行為反應方式、人格和個性特點開展的專業心理治療。人格的成長,適應性的增加,才是抵禦抑鬱和焦慮的最佳武器,藥物則是保證心理生理功能儘快改善的支援性手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