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內科 主治醫師 龐雪峰

  自1990年代中期,歐洲有許多學者發現,在某些心力衰竭合併左心室傳導延遲而造成心肌運動不同步的患者,同時給予左心室及右心室電刺激,將可改善心臟功能及臨床症狀。接著在短時間之內,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名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被髮展出來,並經由臨床研究驗證後,成為心力衰竭治療的選擇之一。在這個發展過程的中,CRT創下三個第一:第一個非藥物治療心力衰竭的方法,並接受了大型臨床研究與安慰劑組對照;第一個針對某一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而非針對所有心力衰竭患者;第一個先針對人體做研究,隨後才有動物研究資料的治療。

  一般而言,長期心臟再同步化治療3至6個月後,左心室收縮末期及舒張末期容積大約可以減少百分之十。比較特別的是,如果突然停止再同步化治療,心室容積減少的改變不會馬上消失而恢復到治療前的狀態,而是可以“保持戰果”一段時間。這代表了再同步化治療是透過“重構”(remodeling)而改變心室容積,而不是經由每一個心動週期獨立改變收縮舒張功能後帶來的心室結構上的變化。早期的一些研究資料已經顯示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可以改善症狀及減少再住院率。2004年年中發表的COMPANION研究,是一個探討死亡率的最大型研究,比較再同步化治療(CRT)及再同步化治療合併植入性自動除顫器治療(CRT+ICD)是否優於標準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結果CRT組患者的死亡率減少百分之二十四,CRT+ICD組患者的死亡率則減少百分之三十六(p=0.004)。雖然CRT貢獻了三分之二的效果,但是CRT組在死亡率上的好處卻未能達到統計上的標準(p=0.06)。2005年發表的CARE-HF臨床研究,入選超過800位紐約心臟功能分級第三或四級的心力衰竭患者,比較CRT的效果,但是本研究中沒有設ICD治療組。結果發現,CRT可以減少死亡率至少百分之三十(p<0.002),但是此效果必須在接受治療十二個月後再出現,而且隨著時間增加而效果更顯著。近年來發表的REVERSE臨床研究,以及MADIT-CRT臨床研究,皆嘗試探討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用於紐約心臟功能分級第一至二級的輕度心力衰竭患者。結果發現在這些輕度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後,仍然可以逆轉心力衰竭心室重構現象、減少因心力衰竭第一次住院的機會;甚至提升心力衰竭存活率。

  目前所有的臨床研究皆使用心電圖上QRS寬度作為篩選心臟收縮不同步心力衰竭患者的依據。但是QRS寬度這個指標本身並不是機械性不同步的指標,而且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機械性不同步指標對CRT治療的長期療效有更好的預測能力。所以,有可能某些病人雖然有寬大的QRS寬度,但是卻沒有實質的心收縮不同步,自然CRT治療不會有效;也有可能病人心電圖上QRS寬度完全正常,但是卻有與其它QRS延長的患者相似的收縮不同步現象。事實上,大約有百分三十的心力衰竭合併正常QRS寬度的患者有臨床上顯著地機械性收縮不同步。最近已有許多研究,利用心臟超聲或核磁共振掃描等儀器,尋找機械性不同步的測量指標。目前已有許多藉由心臟超聲發展出來的各種指標,希望能夠術前篩選出對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有效的心力衰竭患者。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心力衰竭患者,已經過許多大型臨床研究驗證,是一種有效的新興治療方式。雖然有接近三成接受治療的患者無效,但相信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更合適的機械性不同步測量指標被研發及使用後,可以更提升再同步化治療的成功率及治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