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總結26例大型顱骨缺損的患者行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6例大型顱骨缺損的患者行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前均行CT超薄掃描,三維重建,將資料通過網際網路發至鈦板網生產廠家,根據資料進行二維鈦板加工、製作,約2天左右即可得到數字化塑形的二維鈦板顱骨成形的材料,手術植入。結果所有病例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後塑形均非常地滿意,術後併發症包括:皮下積血2例(7.6),經保守治療血腫吸收。皮下積液3例(11.5),經穿刺抽吸、加壓包紮治癒。無其它併發症。對顱骨成形術後超過6月~1年的隨訪,26例均無出現感染、排異、外露、移位、塌陷等情況。結論 對於於大型的顱骨缺損患者採用鈦網作為修補材料時,應採用數字化塑形技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顱骨缺損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齡16-56歲,平均38歲。顱骨缺損時間均大於3個月,平均5.6個月。顱骨缺損部位均為額顳頂部,其中左側15例,右側11例。顱骨缺損面積最小130cm2,最大192 cm2(雙側),平均162 cm2。顱骨缺損原因:外傷性顱內血腫清除去骨板減壓術後18例,非外傷性顱內血腫清除去骨板減壓術後7例,腦膜瘤並腦疝去骨板減壓術1例。
1.2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步驟如下:
1.2.1所有患者均採用我院已中標的二維鈦合金板,板材的硬度及延展度等均經過國家相關認證。
1.2.2檢查方法:CT掃描技術:採用美國Medical Systems Hispeed Nx/i 雙螺旋CT掃描機,應用3DHead 3mm/HQ掃描,條件:150KV,120MA,1.0s,層厚3mm,層間距3mm,螺距1.0,矩陣512×512,窗寬 2500,採用骨窗(osteo)150,掃描時患者仰臥於檢查床,掃描範圍根據要求而定,後重建層間距1mm、矩陣1024×1024,
採用SSD(表面技術)進行重建。
1.2.3病人入院即行頭顱CT重建圖形資料,將資料通過網際網路發至鈦板網生產廠家,根據資料進行二維鈦板加工、製作,約2天左右即
可得到數字化塑形的二維鈦板顱骨成形的材料。
1.2.4數字化塑形好的鈦網植入術。
2、結果
所有病例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後塑形均非常地滿意,術後併發症包括:皮下積血2例(7.6),經保守治療血腫吸收。皮下積液3例(11.5),經穿刺抽吸、加壓包紮治癒。無其它併發症。對顱骨成形術後超過6月~1年的隨訪,26例均無出現感染、排異、外露、移位、塌陷等情況。
3、討論
顱骨成形術作為常見的手術,目前公認的手術指徵是:(1)顱骨缺損直徑大於3M者;(2)缺損部位有礙美觀者:(3)引起長期頭昏、頭痛等症狀難以緩解者;(4)腦膜―腦瘢痕形成伴發發癲癇者(需同時行癲癇灶切除術);(5)嚴重精神負擔影響工作與生活者[1]。 直徑超過3 cm的顱骨缺損還會導致顱骨缺損綜合徵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並影響美觀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嚴重者因美觀障礙而出現嚴重的精神性疾病,所以顱骨成形術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護腦組織,同時應修復外觀[2]。目前用於顱骨成形術的人工材料有:有機玻璃、矽橡膠、羥磷灰石、鈦網[3]等。其中,鈦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保護強度符合要求,不存在老化問題,由於射線又可透過、不含鐵原子而能夠接受CT或MR檢查,在國外應用日趨廣泛[4]。行顱骨成形術的鈦網有二維鈦網和三維鈦網,三維鈦網較軟、強度差、可術中塑形(但塑形效果差),適合於小型的顱骨缺損;二維鈦網較硬、強度好、術中基本不能塑形,適合於大型的顱骨缺損。對於大型顱骨缺損的患者行顱骨成形術,應採用二維鈦網,數字化塑形可以揚長避短地使用二維鈦網,並可使術後顱外形儘可能地接近正常,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2008年度我科對26例大型顱骨缺損的患者均行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術中均將顳肌置於鈦網的外側,顱骨成形術術中多數學者主張不放置引流面管[1] [5],但筆者認為多數學者主張不放置引流管是本意是為了減少感染的機會,但因注水、分離致創面的損傷,即使創面止血良好,硬腦膜或假硬腦膜未分破,若術中不放置引流管,術後1~2天內的敷料基本都被溼染,也使皮下易積血、積液,反而增加了感染的機會,現筆者主張最好放置引流管。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後顱外形美觀,療效滿意。數字化塑形顱骨成形術具有以下優點:(1)創傷小、療效好、病人痛苦少、併發症少;(2)塑形完美、更好地減輕病人精神負擔,更好地融入社會;(3)術中使用鈦釘數減少。傳統的鈦網顱骨成形術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手術,數字化顱骨成形術是傳統的鈦網顱骨成形術的基礎上採用數字化顱骨成形技術,可縮短每一臺手術持續的時間,塑型更加精確,不增加任何新的損傷,對每一臺的常規鈦網顱骨成形術而言更加安全、有效和完美。對於於大型的顱骨缺損患者採用鈦網作為修補材料時,應採用數字化塑形技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