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痔病是最為常見的直腸肛管良性疾病,在我國肛門直腸疾病中,痔發病率佔80.6%,自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結構,在直腸下端的脣狀肉贅或稱肛墊,肛墊的病理肥大即為痔病”。這一新的概念已受到多位學者的支援和認可。
基於上述理論,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肛墊”是直腸肛門正常解剖的一部分,普遍存在於所有年齡、男女性及各種族,不能認為是一種“疾病”,只有合併出血、脫垂、疼痛、嵌頓等症狀時,才能稱為“痔”。
2、內扎外切術作為治療痔病的經典術式,其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目前仍是國內外治療痔病的基礎術式之一。但其切除痔核較多,對齒線區功能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壞。齒線區是排便反射的誘發區,分佈著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當糞便由直腸到達肛管後,齒線區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會反射地引起內外括約肌舒張,提肛肌收縮使肛管擴張,糞便排出。當齒線區受到破壞,排便反射減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性肛門失禁、便祕;並且由於面板黏膜切除過多,癒合後瘢痕過多,易引起肛門狹窄;疼痛是肛門術後併發症中必然出現的症狀,若切口較多,對神經刺激大,術後疼痛尤為明顯。傳統的MM術存在上述多種常見的術後併發症,給患者帶來了精神上及身體上巨大的傷害,促進了目前肛腸科醫生治療痔病術式的大發展。
套扎法是在傳統結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目前,套扎治療內痔仍是非手術療法中治療痔瘡的主要手段,痔瘡套扎有兩種方法,即傳統的“痔核基底套扎法”和改進後的“痔上黏膜套扎法”。傳統的內痔套扎法,其原理是通過器械將膠圈套內痔的基底部,利用膠圈較強的彈性束扎力阻斷內痔的血供,使內痔缺血、壞死、脫落,並使區域性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而達到使周圍組織固定的目的。其常見的併發症為出血、疼痛、墜脹、水腫、小便困難等。
“痔上黏膜套扎法”。痔上黏膜套扎法,即將套扎部位改為套紮下移肛墊根部的上方直腸下端的正常黏膜。既往醫學上多認為痔的形成是由於直腸下端或肛管內豐富的靜脈叢發生擴張或曲張,但現代醫學解剖研究發現,擴張的靜脈並無任何病理性損害,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痔病的手術選擇,傳統術式MM術,經歷了幾十年的實踐考驗,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該術式術後的併發症,如感覺性便失禁、肛門疼痛、切口水腫、脫核期出血、尿瀦留等,增加了患者身體上的痛苦以及經濟上的負擔。因此,我科設計出自動痔瘡套扎聯合外切術治療痔病,利用了套扎法的優勢,拋掉在齒線處“敏感區”手術操作的弊端,揚長避短。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